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分享至

李清照(1084—约1151年),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同时,她还是一位诗词理论家,在《词论》中不仅讲述了词的源流和发展脉络,对各位词作者的风格和作品进行品评,而且还提出优秀词作的创作标准,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李清照在《词论》中论及词的艺术风格的雅俗分别、音律和谐等观点,对于后世词人创作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了有大量词作留世,李清照也有诗歌流传,虽数量不多,却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诗词创作之外,李清照还是位金石收藏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母亲王氏也出身于书香世家,极富文学修养。李清照能在诗词创作上获得突出成就,与她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

宋代文人王灼在词曲评论文集《碧鸡漫志》记载道:“(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完婚,夫妇两人志趣相投,婚姻生活琴瑟和谐。南渡之后,他们夫妇两人生活颠沛。在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与他倾毕生心血搜集、收藏的书画文物等多数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在经历了人生中的诸多波折之后,李清照感于生活孤苦无依,再嫁张汝舟。可惜她所托非人,张汝舟此人性情暴虐贪婪,他不过是觊觎李清照收藏的文物,当他得知李清照所剩财物已不多时,便换了一副恶人嘴脸。李清照迫于无奈,又发现张汝舟的种种罪行,便将其告发。



在经历过这段不幸的婚姻以及其他种种苦难之后,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反而愈加高涨。在李清照晚期的诗词作品中,表现出的多是对家国和民生的关注,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地对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内心情感进行表达。在晚年的诗词作品中,李清照通过描写个人的悲苦心境,抒发了对国家破碎后的痛心感触,表达了强烈的收复失地的心愿,并且对当局者苟安求和的行径表示不满与愤慨。约在公元1151年(一说1155年),这位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文学家悄然离逝。

在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中,风格多以轻巧清丽著称,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便是意味深长、隽永清新的代表作品。

[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风雨交加,酣眠一晚之后,清早起来,依然觉得还留有几分醉意。我询问卷帘的侍女一夜风雨后的海棠如何,可侍女只说海棠花开得很好,就和平时一样。可你是否知道,一场大雨过后,应该是绿叶更显肥厚,红色的海棠却略显瘦弱。

[赏析]

李清照的这首小令,字数不多却意蕴无穷。词中透露出李清照的惜花之情,可却表露得十分含蓄。先是交代昨天夜里的事情,那一场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词人只用一“骤”字,便将风雨之夜形象地表现出来。酒醉酣睡之后,词人心中还有惦记的事情。可她却没有直接说,反而写了与侍女的对话。可侍女呢,漫不经心地说“海棠花依旧开得很好”。

这就引起了词人的不快。前面已经交代过了,夜里风雨交加,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还能和平时一样“开得好”呢?词人不满侍女的敷衍,便连声说“你可知,你可知”,风雨过后,叶子鲜绿显得肥厚,海棠本就娇贵,又被风吹雨打,肯定凋落不少,所以会花朵稀少,与肥厚的绿叶相比,自然就显得“瘦小”些了。

既有场景描写,又有对话描写,通过词人与侍女之间的对话,我们不难想到她们的性情。整首词中,并没有出现词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可我们依然能从对话之中感受到词人对海棠花的爱惜。而这海棠花若说是“春天”的象征也不为过,可见,词人不仅惜花,更是伤春。只不过,她的这种忧伤,不仅有对海棠花落下的痛惜,更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虽然词人没有写落花满地,但“雨疏风骤”必然导致满地落花堆积,这不需词人明白地写出我们也能联想得到。春风春雨既然能滋养百花,那么自然也能摧折百花。就好比春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欣喜,却也是最容易流逝的。由一夜风雨,我们想到落花满地;由落花满地,我们又联想到春天最易逝去。既然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都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那么我们的人生呢,不也是一样无声无息地过完了吗?

李清照的这首词用语清新活泼,可情感却深婉缠绵,将女性独有的细腻感触含蓄地表达出来。通过词人的留白,读者尽可以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惜花伤春的诗词,在李清照之前已有不少名篇,可李清照的这首词却兼有丰富细腻的情致与对生命的思考,难怪被赞誉为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也是被人广为传唱,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写的是她少女时期的往事。

本文收录于专栏《诗词中的女儿心》
¥39.00元购买专栏(每篇约0.78)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用户
反馈
我的
已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