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场的表现让许多朋友大感困惑。明明诸多利好消息频出,A 股却未如预期般上扬,从数字层面来看,这着实有些难以理解。
一、增量资金少说有1W亿
倘若罗列一下相关数据,未来的增量资金规模堪称惊人。
1.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 A 股的流通市值,需以每年至少 10% 的增速增长。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持有 5.89 万亿 A 股,按此增速,每年将增加 5800 亿。
2.降低基金销售费率,每年能为投资者节省 450 亿。这看似不多的金额,却实实在在地惠及小散和基民。
3.险资入市,确保增量的 30% 投入股市,一年至少 3700 亿。如此丰厚的利好,大 A 却反应平淡。
二、数字背后的利益诉求
投资不仅依赖数据,更要洞悉数据背后的利益关系。此次政策对未来 A 股影响最大的,并非成千上万亿资金的入市,而是基金经理考核方式的改变。一年期考核权重大幅降低,主要以 3 - 5 年业绩为准。
国资保险的基金经理本质上也是打工人,绩效与工资奖金挂钩。以往考核一年成绩,保险资金倾向于购买红利股,因为一年周期太短,买红利股虽收益少,但至少能保本,保住工作。然而,3 - 5 年的考核周期截然不同,在这个时间段内大概率会迎来牛市,而一年牛市的收益远超 3 - 5 年的股息。所以,基金经理自然更愿意去把握大行情。
这就导致原本吃股息的巨额资金,相当一部分会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调仓换股。而且这些机构着眼于大行情,短期的涨跌既不会让他们贪心,也不会使他们着急。
三、谁在一叶障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散户心态往往较为急迫,期望出消息就立刻上涨,否则就认为利好无用。这种短视极易让人一叶障目。实际上,很多投资者只关注当天的涨跌,哪怕多一天都不愿考虑。但涨涨跌跌本就是股市常态,据统计,真正的单边市仅占全部交易日的 10%。对投资者而言,一天的涨跌无法改变趋势,我们应关注那些能改变趋势的关键现象。
在机构调仓过程中,机构通常分阶段行动,且这种动作散户很难察觉。因为在拉升之前,股价走势往往波澜不惊。在机构与散户的博弈中,信息差巨大。机构能直观察觉散户的整体动作,而散户却难以观察到机构的动作。
比如某只股票,起初横盘震荡后破位下跌;之后在价格相近的位置再次横盘震荡,却突破向上。事后可知,第一次震荡时机构消极,第二次震荡时机构积极参与。但在横盘震荡阶段,又有多少人能看清呢?
机构动作与游资、散户交易混在一起,确实难以区分。不过,随着金融模型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算力的提升,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和挖掘原始交易数据,并借助模型比对,就能发现特殊现象,比如机构的 “交易行为” 数据。机构交易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这能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交易细节。
同样的走势,背后机构资金的信心可能截然不同,而不同的信心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盯住机构持续活跃
利用系统统计 “机构交易特征” 发现,7 成股票目前有机构活跃,关键是 4 - 20 天持续活跃的股票数量不断增加,总量接近半数。这充分表明了机构对昨天开会的态度。个股涨跌表现一般,或许只是表象,也可能是大量散户、投机客原先预期过高,从而一叶障目。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