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崂山新世纪学校重视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师德修养,促进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围绕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鼓励教师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鼓励教师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鼓励教师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数学教师 闫小彤
教育格言: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陪伴他们勇敢前行。
《3的倍数特征》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基础上学习的。它与“2、5的倍数特征”之间的关系紧密又特殊,但二者被发现的难易程度却差异很大。在教学时,老师们常常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就开始验证、记忆、应用。对于“为什么将各个数位相加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没有做深入的探究。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带学生循着数学本质,深挖算理。期望学生不只记住结论,更能洞察背后的数学逻辑,体会探究之趣,培养深度思考力。
活动一,依旧以百数表成为探究起点。
学生自主圈出3的倍数,再引导观察:“同学们,找找规律,圈出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却难抓关键,着眼个位,没有规律,再看十位,依旧没有发现。借此,我顺势引发认知冲突:“3的倍数个位或者十位都没固定规律,那秘密在哪?”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渴望。
活动二,计数器登场,化抽象为直观。
学生从百数表圈出的3的倍数中,任选2个数字,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观察思考珠子数量与数字关系。随后小组讨论,孩子们不难发现:“把数表示在计数器上,计数器上珠子数量的和,加起来与3有关。”这次活动初步触及核心,尽管朦胧,却让算理大门悄然开启。
探究环节并没有结束,“为什么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呢?”问题抛出,刚刚还是恍然大悟的孩子们,瞬间脸上写满茫然,眼神中充满疑惑,却也在不停地思考“到底为什么?”短暂的沉默后,有几位同学缓慢举起手,尝试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三,小棒图的出示,将算理探究引向高潮。
以数字45为例,45÷3,45表示4捆小棒(每捆10根)加5根。1捆小棒平均分3份会余下1根,4捆小棒会余下几根?学生灵机一动,余下4根,再与零散的5根相加,正好4+5等于9根,恰好分完。我们再以57和123为例,用小棒图继续验证。此刻,算理瞬间清晰——每个数位的数实质都是计数单位累加,打散重组能直观呈现能否被3整除。
回看整节课,从百数表初步观察找线索,到借助计数器数位拆解、小棒图抽象到直观的呈现,一步步引导学生追溯“3的倍数特征”的本质。孩子们起初满脸茫然,到后来主动思考、大胆发言,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并非一帆风顺,在活动三环节,部分学生思维“卡壳”。这让我意识到,抽象算理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跨度太大,后续得着重夯实基础,正确每节课都能让所有孩子参与到课堂探究中,让学习真实发生。
数学知识不能单纯灌输,要创设多元情境,贴合学生认知规律,让他们沉浸式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算理教学虽抽象、晦涩,但巧用教具、学具、设置层次性的问题,学生便能触摸到数学本质,体会逻辑之美。
往后教学,我会更精心雕琢教学设计,关注每个学生的思维困境,让数学课堂的学习真实、高效、深度地发生,让学生领悟数学之美、算理之妙,夯实思维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