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淡了吗?”——这个往年春节常会被提及的话题,在2025年有了改变。随着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对“春节”的表述正在现实中焕发出生机。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从腊月二十三起……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南北小年更成为各地开启农历新年的起点。写春联、办年货、逛市集、赏民俗等传统活动比往年更热闹,成为人们寻找年味、重拾文化记忆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蛇年吉祥物纷纷亮相,带有蛇元素的装饰不仅扮靓了城市街景,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追溯伏羲、女娲等神话传说中的蛇文化起源,也重温白娘子与小青的故事。
如果说新春装饰是春节回归传统的“面子”,人们的参与热情则是“里子”。以往春联多是超市购买后简单张贴,今年,不少人选择亲手书写。一些商圈邀请书法家现场挥毫,还提供免费拓印“福”字服务,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年夜饭菜单也回归传统,“上海话版年夜饭菜单”走红,白斩鸡、油焖笋、四喜烤麸等经典菜肴,勾起人们对“老底子额年夜饭”的回忆,也激发大家亲手复刻的热情。
在各地的市集上,很多非遗项目,备受游客青睐。笔者前年春节回乡采访时,惠山泥人非遗项目还面临传承创新难,今年已火爆出圈,为乙巳年春晚定制的“乙长福”和“巳有禧”泥人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4月。这让非遗传承人重拾信心,也让公众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
曾几何时,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呼声不断,而如今,人们更加发自内心地怀念年俗,市场也选择用传统元素去充实现代人的仪式感。这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首个非遗春节带来的种种景致,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蕴含的无限可能。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谢飞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