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
“齐鲁”或“齐鲁大地”是山东省的一个常见别称。“齐鲁”本为先秦时期位于今山东地区的两个诸侯国齐、鲁的合称,两国均建立于西周初年,当时的山东地区主要仍是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范围,随着两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至春秋战国时期,两国疆域已经囊括了今山东省的绝大部分地区。战国时期,山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战国后期,荀子最早将“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12]。
东鲁
“东鲁”原指鲁国,后也被用来指代山东地区。
海岱
“海岱”源于《尚书·禹贡》的“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岱地区,或称海岱历史文化区,是一个历史地理学的用语,“海”指渤海与黄海,“岱”是泰山的别名,而“海岱”被用来指是泰山与渤海、黄海之间的地区,即今山东半岛,也被常被作为古代山东的统称。
山左
山东又称山左,得名于古代坐北朝南,以东为左。明末,黄淳耀着《山左笔谈》,该书记述有山东风土、形势、山川、古迹及海运、备倭诸事。清朝乾隆末年,时任山东学政的阮元和时任山东巡抚的毕沅将两人合撰的金石学著作命名为《山左金石志》。清中期由宋弼、卢见曾、李文藻等人所编纂的一部明代山东诗歌总集则被命名为《山左明诗钞》。
海右
“海右”一词最初泛指黄海、东海西岸的近海地区。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途经济南,游览大明湖时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自明代以后,尤其在清代,文人经常用“海右”一词来指称整个山东地区。如明代的历城诗人许邦才、李攀龙有诗集名为《海右倡和集》;明末学者顾炎武《劳山歌》中有“自此一山奠海右,截然世界称域中”;明末清初的德州诗人程先贞自号“海右陈人”,有诗集名为《海右陈人集》;清初诗人王士禛《香祖笔记》中有列举了“海右六郡”诗人五十位也是遍布山东全省。青岛市在2019年开馆的私人博物馆海右博物馆也是以此别称命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