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博
在中国人传统的习俗中,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是过年团圆最好的体现,也是最好的年味。任时代变迁,岁月流转,这个习俗始终未曾改变。但是,每个时代的年夜饭都有不同的特色,年夜饭的味道仍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祖父母们来说,“解馋”是过年的期盼。每当他们提起儿时的记忆,总是与吃联系在一起。“民以食为天”,在那个时代,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饥饿,填不饱肚子。即使是过年了,也没有多少好吃的。到了过年,比较好的就是平日里吃不到的豆腐、粉条炖肉,那可是餐桌上绝对解馋的菜了,大人孩子吃得狼吞虎咽,不亦乐乎。条件稍好的人家有几斤猪肉,那可是让人羡慕至极。大米、白面对于农村人来说更是可遇不可求,过年能吃上一顿白面饺子,不知要高兴多少天。尽管这样,天真的孩子们还是盼着过年,吃上几顿好菜好饭,解解馋,也觉得过年好。现在想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就盼着那一顿解馋的年夜饭,吃饱吃好是当时人们最大的心愿。
父母亲这代人比较幸运,由于改革开放生活条件好了,年夜饭的餐桌上也悄然丰盛起来。肉、蛋、水果、粮油取消了凭票供应,鸡鸭鱼肉成为年夜饭的主角。寒冷的冬天,新鲜的蔬菜应有尽有,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退出了餐桌,取而代之的是顶花带刺的黄瓜、脆嫩的豆角、芹菜、茄子、辣椒……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白酒、啤酒也不再凭票供应,随时都可买到,醇香的酒味氤氲在屋里,营造出特有的年味。孩子们不再把冻梨当成唯一的水果,餐桌上,各种水果应有尽有。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年夜饭上的一场“视觉大餐”。从那时起,全家人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成了约定俗成的过节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跨世纪长大,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过年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如果不想辛苦做饭,打个电话或网上都可以预约,也可以到饭店吃年夜饭,各种口味任意选择。餐桌上很少再见到大鱼大肉,各种山珍美味重新推上餐桌,老菜新做、私房菜、创新菜层出不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已成为新的时尚。吃火锅,涮羊肉、涮海鲜、涮蘑菇等也是年夜饭餐桌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也有人选择出游过年感受异地风情的年夜饭,让年味更有新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年夜饭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我们三代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的记忆,它折射出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见证着中国人迈出的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快速步伐。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王春馨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