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快乐啊各位!
都说年初二回娘家,不知道大家今天也都有回没?
我今年倒是比较早,年二八就回了,所以这几天待下来,有一个最直观的想法就是:时代的列车真的从不等人。
换句话说,就是城乡在发生变化、人口在发生变化、年龄在发生变化、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切似乎都围绕着一个“变”字。
不过呢,也恰恰是因为这种变化出现,让我开始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
很多人对这种时代的变化其实是很不适应,甚至表示不理解、反对的。
就像我家里的长辈一样,你去跟他们说,你会发现他们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结婚生娃了?又为什么努力了也赚不到钱?而他们只会觉得是你不努力。
可实际上,是这个世界早已变了,而且变化特别大。
也因此,如果我们还习惯性套用过去的逻辑去思考,却不一点点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也将很容易被时代的列车所甩下。
回望过去1年,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一年。
而这也是因为:赚容易钱的时代正在远去。
何谈这个“容易”?
比如我家过去靠房子或者厂里分配稀里糊涂就攒下人生第一桶金的老一辈,待在小城里一路买房结婚生娃,半辈子过下来,对于如何理财、消费观的认知反而很浅薄;
像小镇上坐地起价的服装店,动辄就要卖一两千的衣服说买就买,但其实一看牌子,根本不值那个价。
包括过去“撒钱式”的公共服务也一去不返,像以前光一条公交线路都会安排8辆车轮流发车,车费也统一给老人和学生补贴;
可现在,8辆车只剩下了一半,给老人学生的补贴也缩S了,那天我从高铁站回家等一趟始发公交都要等上45分钟。
这背后,当然也跟地方Z务压力有关系,但更重要的,也是过去不管是地方还是个人,钱赚得都要比现在要更容易,而这也是因为,当时大家对未来的预期都很乐观——
企业老板赚到了,花天酒地出手阔绰;
打工的也还满意,攒够个首付就买房买车,对未来充满希望;
ZF也有余粮,大搞基建,冲刺GDP。
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习惯了“确定性增长”,认为努力就会有回报,所以在当时干什么也都是新鲜的、不祛魅的。
但今天,我们要面对的却是:
一线城市40倍的房价收入比 刚毕业平均月薪只有6k,但租房成本就要占去50% 职场危机的平均年龄从35岁提前到了28岁 叠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流轰炸着我们,我们领悟一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变得越少......
所以,确实不是年轻人不努力,而是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而在这种规则的更迭下,对很多东西的祛魅,也就成了必然。
比如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曾经喜闻乐见的春晚。
尤其是相声、小品这类语言节目,这几年上的热搜10个里有9个都是在说难看。
但细想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难道春晚是故意做得这么难看的吗?
当然不是,而是时代在发生变化。
而正在经历着时代变化的我们,思维和观念又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拉扯。
比如我们以前爱看的赵本山,他的作品母题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农民进城”,而彼时社会的基本盘就是正在进城的农民,刚好是非常符合当时我们城镇化的时代背景的,也自然就能博得更多人的共鸣。
但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来到了新的格局,新一代城市人的教育背景、生活方式与上一代又有了显著差异;
也因此,白云黑土的故事听着虽然还是很有趣,但却与当下普通人的形象貌合神离。
好消息是,今年春晚的小品,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烟火气。
比如沈腾一上来扮演的就是个28岁年纪轻轻在小区有5套房子收租的房东,故事编排也不再是过往聊买房多不容易、六个钱包一起努力最后才有了自己房子的主流叙事;
而这种设置,恰恰是更贴切我们个体在时代发展下的脉络的。
还有一个是学历。
这两年,随着JJ下行、人口进入负增长,网络上开始盛行起“读书无用论”,学历贬值也慢慢成为了一种现象。
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学历贬值,恰恰象征着时代的进步,是好事,因为它的本质反而是学习升值!
如何理解?
其实就是在未来,学习这件事的重要性会被疯狂放大,那些懂得自主学习、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会狠狠甩开过去只会做题、只懂玩别人游戏的人。
尤其随着产业升级、人工智能迭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边是学历在祛魅,但另一边,却是能主动迭代认知、会进行跨界思考的人能重新拥抱到确定性、逆天改命。
再说白一点,就是AI不会在未来抢走你的工作,但会用AI的人会。
像最近我们国内崛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也用了,本来想让它帮助我发散创作的思路、给点有意思的建议,但最后我用下来的感受是:
它的确能给我提供一份很完整的总结报告,给到我一些耳目一新的思考,但它所不具备的人味儿,却远比它的技术完整性更重要。
也就是说,至少在未来十年内,AI也都无法完全取代我们。
但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低认知、低维度的人加速淘汰,与此同时,又会成为高认知、高智慧的人的工具。
而这也是我刚刚说的,你应该担心的,反而不是AI,而是会使用AI、或者说站到AI这个风口上的人——
因为这些人,才是真正在未来会抢走你的工作、甚至你的财富,并成为新时代下最先赚到钱的那一批人。
当然,会使用AI还只是一方面,最起码能让你保住最基本的工作,但想要真正从AI里赚到钱、靠它积累财富,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像这次DeepSeek的创始人,不也是名校毕业充分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成为了这一次的“天之骄子”;
所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吃到AI产业的红利,更简单的办法反而是去找到这些发展AI的城市、企业。
说白了,如果你的投资能抓住这样的城市、企业,就能够实现财富的逆袭、阶层的跃进。
而如果你当下对这个领域的信息还不够了解,也没关系,刚好我们团队也梳理了13个在AI领域有潜力且资产有价值的城市,包括这座城市有多少相关产业是值得关注的,我都会在闭门直播中去跟大家进行分析;
具体的城市名单,也会在闭门直播中分享给大家,包括正值春节,我们也会给到一些福利,课后也会把这份资料包一并发放给大家,有需要的朋友,直播课后不要忘了来领取。
赚容易钱的时代正在远去,同样也在隐晦地暗示着楼市这几年的大洗牌。
身为从业者,我身处其中,也最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所以有很多粉丝朋友问我说,2025会更好吗?
我只能说,基本面在这,但无论如何,也一定不会比2024更差了。
因为楼市在时代下的“变”,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承担着一鲸落万物生的角色,而是通过淘汰来实现进化的角色。
说白了,很多人认为,我国房地产的现状是整个行业拐点到来的结果;
但在我看来,困局的更核心本质在于民营房企的流动性W机。
2020年底的时候,出台了两个ZC,一个是“三道红线”,一个是房贷集中管理制度,前者主要针对房企,后者针对Y行。
政策传导到行业,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21年7月的恒大,宣布BAO雷。
然后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倒塌,再往后,几乎所有的市场化房企也都不能幸免。
而这场“淘汰制”运动带来的结果,我先说现象,是2024年的TOP15榜单上,仅剩下了两个民营房企:一个是滨江,一个是龙湖。
曾经的万达、融创、恒大、碧桂园......包括前两天高管层刚纷纷退场换由国资团队接手的万科,都消失在了榜单上。
再回顾2024年水管直通Y行钱库的央国企、地方城投又都在干什么?
在用相当于前几年7折、甚至6折5折的价格,拿下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好地。
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看清了楼市在时代下“变”的真相:
是操盘手“变”了。
而操盘手的“变”,又是为了整个房地产行业往更健康去发展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这种变革下,未来一段时期的楼市,会如何发展?
我认为有3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大家就可以提前重视起来:
1、城市分化的程度一定会持续去拉大
一个城市的楼市能否复苏,将会更大程度地去取决于产业的活跃度以及人口的净流入;
尤其是一个城市圈、都市圈里的核心城市吸引力将更为加大,而大部分中小城市及城镇则可能出现“鹤岗化”的现象。
2、楼市里的改善性需求将远超过刚需需求
这个不用多说,房价下跌的这几年,楼市里很多小户型就是“不好卖”的代表,再加上双轨制的逐步落地和铺开,未来有价值的房产肯定也是更集中落在改善、和豪宅上面。
3、楼市的筑底,可能不再是供需的再平衡,而更多是利率下调和物价上涨的预期及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两年要三番五次地强调往市场导S的重要性、又为什么要提出“更加积极的CZ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所以最近大漂亮宣布放缓的降息预期,也有在制约我们施策的意思。
只不过,就目前来看,大漂亮即使收回大幅降息的预期也对我们的制约力有限,我们在2025年的降息预期仍然只会多不会少。
这一点,我不方便多说,想知道为什么的朋友可以直接来我闭门直播找答案。
包括接下来在宏观层面,面对更多刺激政策后的放S,我们又应该怎么持仓才最稳妥?手上的哪些资产可以保留?哪些资产又需要尽快出手?
以上这些问题,我也都会在今晚的闭门直播课上给大家详细剖析清楚。
想知道接下来市场政策的走向以及最核心的信号是什么,记得扫码先预约到免费的直播门票,到时候把开播链接发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