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明
北师大陈垣像
研究一位顶尖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一件蛮烧脑蛮有趣的事情。
不少史学的笔法,是既不作伪,也不全说,象捉迷藏一样,其中况味,自己去体会。
一、不同角度对1952年北师大院校合并的记载
正史:“1952年9月,辅仁大学正式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陈垣出任新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陈垣保持了一贯的勤勉做事、和煦待人的作风。”
从正史我们看不出1952年有什么特别的,辅仁大学的校长兼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少有的世界级学者,当新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不是很正常的吗?
辅仁大学
启功回忆录记载:“直到解放后,院系调整,辅大与师大合并,又成国立的新师大,陈垣校长的蝉联伟绩,是今天应该首先大书特书的。”
启功的记载进了一步,但是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该“大书特书”?
笔者在为重大活动写的解说词是这样用文学语言记录1952年的:
“1952年是一个家国命运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节节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乘风破浪,加速远航!
这一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北平老四大名校(清华、北大、燕京、辅仁)之一的辅仁大学,和老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合并,形成了北京新四大名校“人北清师”中的“北师大”。
自此,北师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乘上新中国飞速发展的快车,杏坛植慧,硕果累累。”
这个解说记录了大背景,但还是没有细节。
辅仁大学
二、“北平老四大名校”1952年唯一留任的校长
1948年11月13日,国民党派人飞抵北平,劝说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以及陈寅恪、毛子水、钱思亮等知名学者尽快南下,并安排了两架专机在北平等候。起飞前,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拒绝出走。1949年初,陈垣率领辅仁大学师生欢迎解放军入城。
正史是这样记载的: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为做退守台湾的长久之计,实施《抢救大陆学人计划》。陈垣先生作为资深的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自然是重中之重的“抢救对象”。但陈垣丝毫不为所动,“自前月十七八,政府来电并派飞机来接,都未成行,后又敦促数次,均婉谢,因无走之必要也。”
在事关政治站位的投票上,他把拥护和信任给了中国共产党。他发表于《人民日报》(1949年5月17日)的《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最能体现他的政治态度,解放后的北平, “来了新的军队,那是人民的军队;树立了新的政权,那是人民的政权;来了新的一切,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活了七十岁的年纪,现在才看到了真正人民的社会,在历史上从不曾有过的新的社会。”他在表达拥护新政权的同时,劝告胡适能够“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
三、新四大名校中北师大“大学孵化器”的特殊作用
1952年的高校调整,简单的讲就大学要以培养具体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以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巩固国家政权。由于旧中国基础薄弱,能用于大规模国民教育的教师奇缺,所以师范院校“学校孵化器”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凸显。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是1952年高校调整的重中之重。
北京师范大学源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五四运动等历次学生爱国运动都是冲在最前面,又并入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育系,可谓“又红又专”;辅仁大学在陈垣校长的带领下,不仅学术成果斐然,也是抗战名校,文学院长沈兼士与英千里(辅仁大学创始人英华之子)、张怀等秘密组织“炎社”在进行抗日斗争,可谓“又专又红”。
两大名校合并,能让一位教会大学的原校长来担任新大学的校长,把发展新中国教育的重任交给他,那是何等的信任,又是何等的值得“大书特书”!
四、从一个理工科的系看北师大完成的历史使命
笔者在为重大活动写的解说词是这样记录北师大化学系的:
1922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系单独建系,是中国最早设立化学系的3所国立大学之一。旧中国当时军阀混战,条件艰苦,一批爱国留学生却毅然回国,撑起了世界一流学科的梦想。时年30岁的陈裕光,刚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火线回国担任教务长、化学系主任及学校评议会主席,主讲有机化学。
1929年,辅仁大学化学系成立。系主任卜乐天(Brill),德籍教授,十几年一直坚持在能容纳 100多人的阶梯教室上大课。他边讲边由助教做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更容易了解无机化学。教室里常常爆满,很多学生年纪较大,原来有一半是其他大学来旁听的教师。
辅仁此时由爱国教育家陈垣先生担任校长,非师范却胜似师范。似乎冥冥中注定,他未来会汇入一所正宗师范大学。
果然,1952 年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合并后的化学系设址于西城区定阜街辅仁校区,这是一座中国宫殿式的楼宇,中轴线明确,两两对称,庄重大气。
从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领先的师范教育特色和辅仁大学化学系的国际化教育特色融合在一起,共同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科世界“双一流”的坚实基础。
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批化学专业教师和工程师。化学系一方面加紧培养本科生,截至1966年为国家培养了1300多名本科生;同时,从1955年起,开设针对中学教师的专修班、针对高校教师的进修班和针对科研人员的专业化学研究班,成果丰硕。
就这样,大批北师大学子走上中华大地各条化学战线,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基础,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窥一斑可见全貌,在陈垣校长的带领下,北师大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陈垣校长是从教育次长来担任北师大校长,日后的北师大校领导担任教育部领导,已经都被大家当成惯例了。
五、后记
我对于胡适、梅贻琦的出走一直是很惋惜的,离开了大陆,也就像无根的浮萍,不可能再在舞台的中央了。
历史没有一马平川,也没有坐享其成,如果没有无数仁人志士的坚守、抗争与反思,哪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哪会有“拨乱反正”,哪会有“坐二望一”的伟大复兴,哪会有中华民族的重新领跑?
胡适恐怕至死也没有想到,“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的亚欧非大陆岛,会逐渐把他奉若神明的美国边缘成“美洲岛”?
陈垣与胡适是邻居和至交,只有在重大的历史关口才能看到二者的高下,看到谁学问的根扎得更深更牢。
当然了,历史还是需要全面地看问题。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是有贡献的,他晚年的很多思考,估计也很有特别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