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俊
我有一个问题,是过去决定现在,还是现在决定过去和未来?
大家好,我是刘晓俊,最近挺多朋友看了我分享的内容,也给我很多鼓励,非常感谢各位的关心。前几天有位学生给我发我一段话,前半段是对我的夸奖,让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其中这句话让我挺有感触的,这位学生对我说:“也许你可能正在遭受失意,但是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
非常感谢!
回到这次的主题:原因论和目的论。分别是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弗洛伊德的“过去决定现在”理论,它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观点之一,主要强调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中的心理创伤,对这个人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1. “过去决定现在”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由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驱动的,这些潜意识内容往往源自童年时期的经历。他提出,“过去决定现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情绪反应等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早期(尤其是童年)的经历所塑造的。
2. 童年经历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特别关注童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认为这个阶段的经历对一个人的长期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某种心理创伤(如被忽视、虐待或过度保护),这些经历可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影响这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一个人对父母的依恋方式、家庭环境以及早期的社会互动,都会在TA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心理模板”,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3. 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心理冲突或创伤时,潜意识会通过某些机制(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来保护自我。这些防御机制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被严厉批评,可能会将这种经历压抑到潜意识中,成年后表现为过度追求完美或对批评异常敏感。一个人可能通过“投射”机制,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来避免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
4. 治疗方法:精神分析
基于“过去决定现在”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核心目标是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手段,帮助患者挖掘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创伤,从而理解其成年后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根源。他认为,只有当患者意识到这些潜意识内容时,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
5. 理论的局限性
从客观角度看,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这个理论过于强调童年经历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环境因素的动态影响。
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人们陷入“过去决定论”的思维陷阱,认为自己无法摆脱童年的阴影,从而缺乏改变的动力。
二、阿德勒的目的论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好朋友,但后来因为学术观点不同,两人分道扬镳。前面我提到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过去决定现在”,但是阿德勒却完全不认同。
1. 目的论的核心观点
阿德勒提出目的论,是一种强调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由个体的目标和目的驱动的心理学理论,和传统的因果论(如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
阿德勒认为,过去并不能决定现在,而是现在和未来的目标决定过去和未来,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很有意思。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不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而是由当前和未来的目标所驱动。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被过去“推着走”,而是朝着某个目标“主动前进”。举个例子,一个人因为小时候家庭不和而性格内向,这并不是因为他被童年的经历束缚,而是因为他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性格内向的目标,这可能是他为了“避免冲突”或“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从而选择了内向的行为方式。
再举个例子,你走在街上,被人撞了一下,你可能会很生气,对吧?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因为你被撞了才生气。但阿德勒会说,你生气其实是因为你想生气,目的是为了吓唬对方或者你出于自我保护。但是,如果撞你的是一个美女或者帅哥,你可能就不会生气了,甚至还会说“没关系”,对吧?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情绪和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选择的。
阿德勒还说,性格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虽然我们出生的家庭、环境等因素会影响我们,但这些并不是决定性的。性格是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既然性格是自己选择的,那我们的人生也可以重新选择。
2. 目的论与原因论的区别
在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里,过去的事情决定了现在和未来,“因为小时候受过伤,所以现在害怕社交”。但在阿德勒的目的论里则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为过去赋予意义,并用它来实现某个目标。比如,同样是小时候被狗咬过,一个人可能会因此害怕所有狗,而另一个人可能会因此成为动物保护志愿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如何为自己过去的经历赋予意义。
3. 目的论的现实意义
目的论强调的是“主导权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目标和赋予意义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如果一个人总是拖延工作,表面上看是因为懒惰,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逃避失败”的目标。如果他意识到这一点,并重新设定一个“追求成就感”的目标,拖延的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4. 目的论的乐观本质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一种以未来为导向的理论,它认为人总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而目标也是可以改变的。这种观点让我们看到改变的可能,也就是说,即使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5. 如何应用目的论
目的论提醒我们,不要把问题归咎于过去,而是要关注当前的目标和期望。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为什么我会这么倒霉”,而是问自己“我现在可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阿德勒的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决定我们现状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过去的意义和设定的目标。
活在当下
人生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你自己赋予的。很多人把人生看作是一条线,把目标看作是达到某个终点。但是人生其实是一个个瞬间组成的,每一个瞬间都很重要。就像旅行,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只为了到达目的地。再比如爬山,如果你只把山顶作为目标,那最快的方式坐直升飞机或坐缆车,但爬山的体验却没有了,所以爬到山顶不是真正的目标,爬山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
因此,不要把人生看作是到达某个终点才算有意义,人生是一连串的当下片刻,并不需要被编织成一个固定的故事。重要的是专注于此时此刻,用心体验当下,并且始终保有随时按照自己意愿调整方向的自由。这样,无论你多少岁,无论你是否达到某个目标,你的人生都是完整的、幸福的。
关注需艺工作室,欢迎评论区留言
欢迎对艺术、哲学、心理、社会感兴趣的朋友
加入我们的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