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奥运三金王全红婵保送暨南大学!
金牌与学历的碰撞掀起时代巨浪
当2025年2月24日暨南大学官网挂出公示时,全红婵的名字瞬间点燃全网。这位在巴黎奥运会创造“三金奇迹”的17岁跳水天才,以国际级运动健将身份保送运动训练专业的消息,让公众在祝福与争议中重新审视体教融合的深层命题。
八年前那个啃着辣条说“读书太累”的湛江小丫头,如今用466.2分的世界纪录换来了大学入场券。网友翻出她儿时训练视频:凌晨五点的跳水池,缠满绷带的脚踝,春节仍在集训的背影……这些画面与暨大录取公示并置时,评论区炸出金句:“原来不想读书的孩子,最后都成了大学抢着要的冠军”。
争议的焦点从“该不该保送”转向“为何选择暨大”。有人搬出清华大学苏炳添、北京大学丁宁的先例,质问“奥运三金难道配不上顶级学府”;更多声音则聚焦教育公平——2024年全国1358万高考生中,仅有328人通过运动员保送通道进入高校,而78人直通985/211院校
翻开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方案,藏着现实主义的解题密码。该专业不仅为谢思埸、陈艾森等奥运冠军定制过弹性学制,更开发出赛事直播变网课、跳水动作解析抵学分的创新模式
对于还要备战2028洛杉矶奥运会的全红婵而言,这种
“训练场即教室”
的体系,远比传统课堂更具吸引力。
更深层的选择密码藏在湛江的晚风里。公示发布第三天,网友拍到全爸爸带着七个户口本在广州看房。从东京到巴黎,这个农家女孩每次夺冠后的愿望始终是“给妈妈治病”“盖大房子”
选择离家仅2小时高铁的暨大,周末就能喝上妈妈熬的莲藕排骨汤,或许比清北光环更让她心安。
教育部门的数据揭开另一层真相。我国70%体育保送生存在文化课挂科现象,62%倒在了高等数学门槛前
而暨大为全红婵设计的运动生理学、赛事管理课程,恰好与她14年跳水经验形成闭环。正如邓亚萍在剑桥苦读时感慨:“领奖台教会我的抗压能力,比任何教科书都有用”
当公众争论“金牌能否兑换教育资源”时,暨大体育学院的摄像头记录下别样画面。全红婵在动作分析实验室反复观看自己的207C跳水视频,教授用运动轨迹算法告诉她:“你入水时躯干角再偏1.5度,就能突破人类现有技术极限”。这种赛场与课堂的共振,或许正是体教融合的终极形态。
广州塔的霓虹照亮公示文件时,有位网友的留言被顶上热搜第一:
“我们总想给天才定制金笼子,却忘了鸟的翅膀需要家乡的风”。从湛江田野到奥运跳台,从辣条小妹到大学生,全红婵的每次选择都在打破世俗量尺——教育的真谛从不是把所有人赶上独木桥,而是帮每个灵魂找到栖息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