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18519391659(微信同号)
过去二十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曾为铁道类职业院校带来了“黄金时代”。依托铁路行业的垄断属性和国家基建红利,这类院校凭借与铁路系统的深度绑定优势,实现规模化扩张,招生规模屡创新高,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高位,成为“就业保障”的代名词,是广大学子和家长竞相追逐的热门选择。
然而,繁华的背后,危机正悄然滋生。随着时代变迁和行业格局调整,如今,这座依靠政策红利和行业垄断搭建的“象牙塔”,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2025年铁路系统计划招聘规模约4万余个岗位,但仅成都铁路局单次招聘中,4131个专科岗位就需消化十余所院校的竞争,更严峻的是,全国重点铁道高职院校年均毕业生已突破8万人,再加上专业同质化加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行业痛点,这场关乎存续的危机已近在眼前。
一、政策转向:发展路上的“警示灯”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转型。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协同”,要求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2019年启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明确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要求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然而,多数铁道院校仍沉迷于“铁路局包分配”的旧模式,未及时跟进高铁智能化运维、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产业升级需求。当下的铁路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不少铁道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过去,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行业的新需求,这就好比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二、同质化困局:千校一面,特色不再
铁道类高职院校的崛起,与2000年原铁道部下属院校划归地方后的升格潮密切相关。当时,随着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省市纷纷抓住“铁路红利”,积极更名、扩建院校,大量以“铁道”“交通”“轨道”等为特色的院校应运而生。如今,全国共有22所以铁路、铁道命名的高职院校,此外还有多所轨道交通类院校也开设了铁路相关专业。
走进这些铁道类高职院校就会发现,专业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几乎所有院校都开设了“铁道机车车辆”“铁道信号”“铁路供电” 等传统专业,课程体系高度相似,学校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无论是南方的院校还是北方的院校,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大同小异,完全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铁路发展的实际需求。
而且,部分院校虽然名字里带着“铁道”,但实际上早已和铁路局脱钩。划归地方后,不仅失去了来自铁路系统的技术支持,学生的实习渠道也变得十分有限。同时,这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点,导致培养的学生既无法满足铁路行业的需求,也难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三、就业困局:从“高需求”到“适配性挑战”
铁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用人需求高度集中且有限。随着高铁技术迭代和智能化转型,铁路企业用人门槛大幅提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未能与行业需求同步升级,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适配性不足。与此同时,部分院校为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数量远超就业市场的需求。例如,东北某铁道职院2024届毕业生超过4000人,但仅有2423人进入铁路系统,对口就业率仅为60%,非铁路专业的毕业生更是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在人才培养方面,铁道类高职院校面临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够优化、教材更新缓慢,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毕业即上岗”的要求,入职后仍需岗前培训,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国铁集团自2019年起推行“2+1”定向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入职即具备上岗能力,这进一步凸显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
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铁生产对设备、安全和技术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随着轮轨高铁、磁悬浮高铁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铁产业将向“更快、智能、绿色”方向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发展瓶颈:师资短缺与资源整合乏力
“双师型”教师短缺和实训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铁道类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瓶颈。
师资方面,断层现象严重。老一辈教师多来自铁路一线,他们有经验丰富,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教师已陆续退休;而新一代教师多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实操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
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薄弱。高铁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但高职院校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力不足,难以与高铁企业和研究院所形成科研合力,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有限。
此外,尽管铁道类高职院校具有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但由于体制机制限制,铁路企业在院校办学中多参与协助性项目,主体性项目偏少。校企在体制、知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上的对接有效性不高,整合力度不足。例如,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滞后于企业现场设备更新,难以满足岗位技能教学需求。
五、破局之道: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
危机亦是转机。面对行业变局,铁道类职校若想摆脱困境,亟需从“求大求全”转向“求精求专”,通过差异化定位、细分专业方向和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突破。
1.差异化定位: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开展差异化发展。例如:沿海院校可侧重“轨道交通+港口物流”专业;西南院校可探索“山地铁路运维技术”专业,精准对接地方需求。
2.细分专业方向:创新专业设置,开发“智慧铁路运维”“高铁新材料应用”等新兴专业,避免与传统专业内卷,提升竞争力。
3.产教融合突围:与地方铁路局、地铁公司共建“订单班”,打造集教学、培训、考证于一体、具备“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外实习基地。将企业培训模块嵌入教学计划,强化教学与产业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4.师资革命:打破学历限制,高薪引进铁路企业退休技术骨干担任专职教师,传授实践经验;建立教师“企业轮岗制”,安排青年教师到一线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优化教学内容。
5.升学与就业双轨制:针对未进入铁路系统的学生,开设“轨道交通+IT”“铁路设备跨境电商”等复合型课程,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抓住职业本科升格机遇,探索“技术+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选择。
以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构建了“2(3)+1+N”终身学习育人模式,形成了“四融四构、三教协同”的教育体系,该模式通过不同层次教育的多方式融通,打通了一条贯穿高职与本科教育的终身学习路径,并成功立项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继续教育领域)重点任务。具体而言,“2(3)+1+N”模式中,“2(3)”表示高职前2年或本科前3年的专业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1”表示引企入校,通过贴近岗位的1年实践创新技能培育,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N”则表示构建学生与职工的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的持续性与动态性。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继续教育领域)重点任务
六、未来展望:铁道类职校的转型抉择
在新一轮高职升格职业本科的浪潮中,铁道类职院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继续作为铁路行业的“附庸”,还是主动转型成为区域经济的“引擎”?
对于头部院校来说,它们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朝着 “职业本科” 的方向转型,聚焦高铁技术研发、国际标准输出等高端领域,在行业内发挥引领作用。而地方院校则可下沉至县域经济,与中小型交通企业、装备制造商合作,打造“小而精”的技术服务生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铁路人才招聘网、中国教育在线、新湖南、各学校官网等。
参考文献:
[1]王彦快,邵继青,张玉,等.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以高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为例[J].科技风, 2024(2):77-80.
[2]华平,孔凡士."双高计划"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032(004):49-52,61.
1、
2、
3、
4、
5、
◆◆ ◆
新学期新挑战 能力是关键
职校教师新学期 解锁精选课程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