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多了就会发现,想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还要多读经典书籍,尤其是我国的国学经典。
这段时间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以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精读之后,发现这两本书中有相通的道理,而这对于理解和消化一个观点非常有帮助。
想要尽快提升认知与思辨能力,这两本书值得推荐。
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讲到了关于王阳明的一些案例,看来王阳明也曾研究过《孙子兵法》中的内容。
1.虚实的极致,神出鬼没。
原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那些看起来很牛的将领,我们看不出他做了什么,或者发布了什么命令,就能死死的拿捏敌人的生死存亡。
有的人努力拼搏,怎么努力,似乎都是在地上爬着走,苟且地活着;可有些人,他们也在努力拼搏,可是只要他们一有动作,似乎就能让地面震动,而且如同巨人一般,一步就跨出好远,让人怎么也追不上。
就比如同样读过《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可是真到用的时候,你怎么施展技能都会落入对方的圈套,反而别人却成了真正会计算,会算计的那一个。
这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吗?
或许还不全是。
华杉老师说,这就是经验问题、感觉问题。用王阳明心学讲,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学习知行合一,首先就要知道自己不知道。因不知,所以知之。
2.进攻和撤退这是大战术。
遇到问题究竟是进攻还是撤退,这是大智慧,其中要分析的信息可不少。
对方进攻可能是假的,撤退也可能是假的。
在《孙子兵法》里,就有着“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猛”的解读。
都是什么意思呢?
“一点两面”集中一点打垮敌人,两面包抄围堵敌人,多方面考虑解决问题。
“四快一慢”总攻开始要慢,没准备好不动手;你若没有准备好,抗命也要先做准备。如果开始攻击了,那么冲向敌人要快,咬住敌人后方的准备要快,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敌人溃退后追击要快。这就相当于说,不动则已,动则必胜,而且要大获全胜。
“三猛”是猛打、猛冲、猛追。这就是在讲,如何一战而定,全力以赴,造势顺势,勇猛精进。
这样一出手,就让对方知道你的厉害,你的名声打出去了,你的威望也打出去了。
3.单次成功是偶然的,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原文: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这一段内容非常有意思,就是,如果我要做一件事,就算敌人有高墙深沟想避之不战,也不得不跟我战,原因就是我攻击了他必须去救援的软肋。
王阳明平反宁王造反时,宁王本来直接攻下安庆,进了南京,他就能称王了,可是他太够感情用事。
王阳明料到宁王的软肋,没有去堵截宁王,而是直接跑到南昌攻打宁王的老窝,宁王一看老窝快不保了,于是就班师回去救援了,于是错过了唯一称帝的机会。
造反大业,共持续35天就结束了。
其实宁王本可以放弃自己老窝的,因为他马上就要进南京了,有称帝的条件,只要一称帝,再杀回去也不晚,可是他却关键时刻犯了糊涂。
在运用《孙子兵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知行合一,这关键就在于知己知彼,尤其是知己。
一个人倘若自己看不清自己脚下的路,以及要去的方向,那么就算精兵、辎重再多,也依然会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所以,想要长脑子,一定多看历史、政治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