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025 两会教育全景:从免费学前到 AI 通识,八大热点穿透教育行业

0
分享至


一年一度的两会代表教育行业的「风向标」。

2025 年全国两会发布的教育改革蓝图,以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回应着「强国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一时代命题。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衔接年。在这个关键节点,教育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

2024 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GDP 达 134.9 万亿,增 5%,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为未来教育投入奠定坚实基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 1256 万人,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0.2%。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外汇储备超 3.2 万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5.1%,民生保障持续强化,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

回顾 2024 年,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教育公平的深化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得到提升,奖助学金覆盖超过 3400 万人次。

基础教育的优化同样成效显著。「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使得课后服务覆盖率超过 9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推进。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也取得了新进展。职教产教融合的深化,新增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提供了平台。高校分类改革的加速,「双一流」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提升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展望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核⼼目标,提出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高中阶段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推动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化发展,引导民办教育有序成长。

职业教育领域则将更加注重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资源,加快「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就业保障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快「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攻坚计划,为 1222 万毕业生提供创业补贴、职业培训等支持,将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

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同样备受关注。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深化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倾向,将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未来,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将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托育与生育支持方面,推进托幼一体化,新增 10 万普惠托位,发放育儿补贴缓解家庭压力,将成为政策的重要方向。


此外,各级代表委员还分别从学前教育、素质教育、K12 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两会提案」,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1、学前教育免费化:分阶段推进,向农村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并将其写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

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表示,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意义重大。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则需要完善的基础条件与相应的支撑保障。庹庆明调研发现,经过多年持续投入,我国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数量有较大增幅,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幼儿园总数达28.9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7.8%,「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基本建成。来自教育部的数据也显示,92.6%的幼儿园达到《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硬件要求,正走在「幼有全育」的路上,「已基本具备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硬件条件」。

为此,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思路。2025年—2027年为试点阶段,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试点实行三年全免费,中部省份在优先保障残疾及其他特殊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试点实施一年或两年学前教育免费;2028年—2030年为推广阶段,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档分担机制,将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2031年—2035年则为完善阶段,实现3—6岁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

这一举措旨在降低家庭教育成本,缓解生育焦虑,同时优化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磐安县已通过省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计划 2025 年推进免费学前教育试点,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2、素质教育升级:课程创新与心理健康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赵桂枝提出推广 「课程超市」 模式,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动 「双减」 政策提质增效。

她强调,课后服务应跳出学科辅导框架,融入科学教育、艺术素养、体育锻炼等多元模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呼吁加快立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法》,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民进中央调研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分类施策标准缺失等问题,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 「防未病」 与 「治已病」 并重的干预体系。

3、K12 与 AI 通识教育:培养数字时代 「新人类」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将 AI 通识课纳入新课标,构建覆盖全学段的 AI 教育体系。

他提出,在人才选拔中调整评价方式,闭卷考试占 70% 以巩固基础知识,开卷考试占 30% 以评估 AI 工具应用能力。

同时,建议出台中小学 AI 实验室建设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共建 「AI 产业学院」,通过全国性挑战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一举措旨在应对 2030 年预计 400 万的 AI 人才缺口,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人机协作能力的数字素养人才。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呼吁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强化 AI + 教育融合应用培训,推动 「AI + 教师」 协同教学模式落地。

4、职业教育适应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张运凯强调,职业教育需强化校企协同,推广 「订单班」「产业学院」 等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民进中央则建议优化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方式,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法规,破解 「政策空转」 难题。

民革中央提出打通职普融通渠道,允许学籍学分互认,缓解社会对 「职普分流」 的焦虑。

民建中央进一步指出,需在《职业教育法》中补充混合所有制办学条款,明确产权归属与监管机制,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建议修订《就业促进法》,明确将「学历歧视」纳入就业歧视范畴。

5、基础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淡化重点高中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指出,重点高中制度已成为义务教育 「内卷」 的根源之一。

建议逐步取消 「重点高中」 等级划分,通过中考改革和多样化办学(如科学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推动高中教育从 「分层竞争」 转向 「分类卓越」。

具体措施包括: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 100% 分配到校,遏制掐尖招生;建立 「综合素质 + 特长评价」 多元录取机制;鼓励示范性高中牵头组建教育联盟,辐射带动薄弱校发展。这一改革旨在缓解升学焦虑,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6、区域教育协同:以资源共享打破发展壁垒

万师强委员长期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中西部教育资源均衡问题。

他提出,教育应成为区域协同的 「粘合剂」,通过推动跨区域师资流动、课程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例如,在京津冀地区,建议建立教师弹性退休制度与跨学段转岗机制,缓解学龄人口波动带来的师资结构性矛盾;同时,鼓励京津高校与河北地方院校共建 「产业学院」,将创新要素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实现 「人才共兴、产业共荣」。

针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短板,万师强呼吁在 「双一流」 建设中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优先支持人口大省的高校提升科研实力。他强调,需通过财政投入优化与学科特色化建设,使地方高校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智力引擎,让中西部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

7、破解 「普职分流」 困局:构建十二年义务教育新生态

针对中考 「定终身」 的制度性缺陷,陈众议代表提出将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延缓普职分流至高中阶段。

他指出,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过早分流既不符合认知规律,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初中生职业认知率不足 35%,而东部发达城市重点高中录取率超 60%,这种结构性失衡亟需通过制度调整加以纠正。

提案建议重构高中教育体系,推行 「基础课程 + 兴趣模块 + 实践项目」 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允许学生在高一结束后根据兴趣选择学术或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建立 「综合素质 + 特长评价」 的多元录取机制,将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等纳入评价体系,从根源上缓解升学焦虑。

8、特殊教育推进:构建全学段动态资助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特殊教育资助体系优化提案,在原有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突出全周期覆盖、发展型赋能、差异化激励三大核心方向。

提案提出建立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连贯性资助机制,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特点实施精准支持。

学前教育阶段,通过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补贴标准、设立特殊儿童入园专项补助,确保残障幼儿平等接受早期干预;

义务教育阶段,在现有 「两免一补」 基础上,增设特殊教育学校设备更新专项基金,支持融合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高中及中职阶段,将资助范围扩展至所有特殊教育学生,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探索 「职业技能培训 + 学历教育」 双轨资助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多鲸
多鲸
资本视角下的教育产业研究
1571文章数 16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