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清香型白酒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堪称中国白酒香型阵营中极具上升潜力的代表。那么,其能否比肩当初搅动行业的“酱香热潮”?
首先,在品类增势上,清香超越酱香。
黑格咨询集团发布的《2025中国清香白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香白酒产能约170万千升,同比增长6%;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润约350亿元,同比增长17%。
据测算,清香白酒在过去3年中,年均增长率约为13%-15%。
权图酱酒工作室发布的《2024-2025年度酱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3%;实现销售收入2400亿元,同比增长4.35%;实现利润约970亿元,同比增长3.19%。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清香型白酒在产能规模上,早已超越酱香型白酒,但是在销售额、利润额上,则远远不如酱香型白酒。
从产能对比上来看,酱香型早已渡过了高速扩张期,从过去连续5年产能增长的状态,进入到产能下降的阶段。
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后,伴随着茅台的复苏而形成了一股酱香热,除了酱酒产业本身大干快上之外,诸多的业外资本也纷纷进入酱酒赛道,至2021年,国内酱香热达到顶点。
但是,酱香热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相关企业带来“普惠”之后,份额加速向少数品牌化企业集中,过多的热钱和产能扩张遭遇到了消费下行和消费转移,酱香品类除了维持较高的利润占有率外,已经开始“收缩”那些年过度扩张的体量。
清香型白酒则在汾酒的带领下,迅速成长。短短几年间,汾酒的销售额从100亿元进阶到300亿元,2024年更以接近400亿元的体量,成为名酒中最受瞩目的一极。
杏花村汾酒专业镇作为核心产区贡献显著,其白酒产量达25.7万千升(占全国约15%),同比增长13.2%。再加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清香型白酒企业的产能扩张,近年来,清香型白酒保持了上升的姿态。
清香与酱香,在产能上一升一降,预示了前者规模在未来恐仍会扩大,保持产能体量上的领衔。
其次,在品类价值上,酱香仍有一定优势。
从《2024-2025年度酱酒产业发展报告》可以看出,酱酒在产能下降的同时,还保持了销售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尽管其增速不如从前。
数据显示,酱酒行业在2024年的销售额、利润额增长率在3%-4%,这样的增长率显然不及清香型白酒10%以上的成绩。
以清香型白酒领头羊山西汾酒为例,其2024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13.58亿元,同比增长17.25%;实现净利润113.5亿元,同比增长20.34%。其高端产品青花系列(如青花汾酒26·复兴)在500元-1000元价格带快速放量,推动清香型白酒高端化进程。
营收额增长17%以上,净利润增长20%以上,这样的成绩超越了绝大多数酱酒企业。
不过,作为清香型的领头羊,也作为“四大名酒”之一,山西汾酒拥有较高的利润率,相比之下,其他清香型白酒企业则远远不及。
相关调查显示,清香型在1000元以上高端市场占比不足1/10,而酱香型凭借茅台、习酒等品牌占据绝对优势。从整体香型的利润率来看,清香型也是不如酱香型。
清香型产能上占优,但是在整体利润率上,仍是酱香型白酒相对占优——这一点,与酱香型的后发优势有关,它讲好了自己的酿造故事,加上领头羊茅台的示范作用,让酱香型白酒在价值感上占据优势。
第三,汾酒一家独大,清香型品类二线梯队尚未形成与一线梯队的协同效应。
清香型品类之中,汾酒是无可争议的龙头企业,其不仅占据了最大的销售额度(占比约40%),在品牌效应上,其他清香型企业也难以企及。
酱香型阵营中虽然也是茅台一家独大,但是紧随其后的郎酒、习酒也都早已超越百亿体量。清香阵营中,二线梯队如宝丰、黄鹤楼、牛栏山等品牌,在不计企业其他业务的情况下,酒类业务的体量都没有超百亿。
二线企业过弱,没有与领头企业形成协同效应,这是目前清香品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再是产区集中,山西吕梁杏花村产区贡献全国15%的清香白酒产量,但过度依赖单一产区,可能导致供应链风险(如环保政策、原料波动)。
清香型白酒在汾酒的强势引领下已进入复兴快车道,但品类长期健康发展需破解“单极依赖”困局,构建多元品牌生态。
编辑:闫秀梅
校对:马越
监制:王玉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