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江苏省金融学会、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和量子金融安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三方联合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西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公开Darmstadt 格最短向量(SVP)挑战赛中破译200维难题,刷新全球纪录。
丁津泰表示,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算法改进和局部筛法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存储瓶颈问题。这一成果为抗量子密码标准设计提供了实证基础,也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评估现有密码系统的安全边界、指导数字经济的安全建设。
该团队的成果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负责后量子密码标准化工作的项目组负责人Dustin Moody认为该结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德国科学院院士、莱布尼兹奖得主Johannes Buchmann教授高度评价此次挑战成就:“这项工作标志着近年来在计算格最短向量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基于此难度的密码系统安全性需重新评估。”
据悉,抗量子公钥密码(也称后量子密码)是量子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钥密码是现代大型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基石,因此抗量子公钥密码成为了全球各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和计算机安全依赖于密码学标准,其核心是公钥密码学(PKC)。然而,这些系统理论上可能被量子计算机破解。
为应对量子威胁,密码学家设计了基于格理论的下一代公钥密码学,其安全性依赖于格问题的难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寻找大维度格中的最短向量。通过增加维度,破解难度大幅提升,从而抵御量子计算机的攻击。格密码学被认为是提供首个保护敏感电子数据免受量子计算机威胁的主要方案。
丁津泰表示:“格密码的安全性直接依赖于求解最短向量问题(SVP)的计算难度。此次200维SVP难题的成功破解,不仅展示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密码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实力,也为全球格密码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丁津泰是NIST发布的首批抗量子密码中唯一的正式算法标准ML-KEM的核心设计人员,也是NIST公开承认的抗量子密钥交换协议的发明者。丁津泰在耶鲁大学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此前,他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教授、Charles Taft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并从2024年11月开始全职担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
当天,西交利物浦大学后量子迁移交叉学科实验室(PQC-X)也正式揭牌。该实验室致力于抗量子密码(后量子密码)通用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将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国际抗量子密码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
PQC-X实验室通过开放式国际合作,与德国科学院院士Johannes Buchmann教授团队、东京大学Tsuyoshi Takagi教授团队等国际顶尖机构及学者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后量子密码领域的前沿研究。“PQC-X实验室的成立,对于全球正在开展的抗量子密码迁移工程、对于保障我国和全球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丁津泰表示。
另外,丁津泰团队全程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银行业及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抗量子密码迁移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日前在国际清算银行组织的全球央行量子安全准备会议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在国际金融银行领域抗量子密码迁移项目当中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全球唯二正在实施的金融银行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
通讯员 寇博 刘沁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
(通讯员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