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中国海军的一系列动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055型驱逐舰编队绕行澳大利亚周边海域并进行实战演练的消息,如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迅速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舆论圈中掀起了巨大波澜。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西太平洋秩序维护者”自居,而澳大利亚也因地理位置偏远,认为有美国庇护便能安然无恙。可这次中国海军编队的远征行动,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强大的舰队将澳大利亚纳入了潜在打击范围,让美澳两国深刻认识到,时代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美国第一岛链控制力减弱
为了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美国曾精心构建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岛链,试图限制中国海军的发展空间与活动范围。
然而,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像055型驱逐舰这样的先进舰艇相继服役,这种封锁策略正逐步失效。
当解放军已经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展开实弹训练时,美国人逐渐意识到,他们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布局可能已全面失利。中国海军不仅突破了岛链的束缚,甚至将第一岛链纳入了自己的实际控制范围。
美国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目前解放军在第一岛链内已具备显著的海空军优势。
近年来,中国海军发展迅猛,各类新型舰艇不断列装,包括航母、055型驱逐舰和052D型驱逐舰等,构成了强大的海上作战体系,具备了远洋作战和区域控制能力。同时,空军装备了歼-20、歼-16和歼-10C等先进战机,空中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火箭军的存在,美国的航母和战略轰炸机等大型平台无法安全部署在第一岛链内。
中国火箭军配备了多种先进导弹,例如东风-21D和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被外界称为“航母杀手”。这些导弹射程覆盖第一岛链及更远地区,对海上大型目标构成严重威胁。
这使得美国航母在接近第一岛链时必须格外谨慎,战略轰炸机也不敢轻易靠近,唯恐成为火箭军的目标。
一旦爆发冲突,美军的这些大型作战平台难以发挥预期作用,而解放军则可通过陆基和海基力量,在第一岛链内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过去,美军频繁在第一岛链内活动,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经常派遣大中型水面舰艇执行战备巡逻和军事演习,以此彰显其军事存在感。
但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除了偶尔穿越台湾海峡这种象征性展示存在感的行为外,美军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已很少在第一岛链内执行常规战备任务。
即使是在日韩部署的战斗机,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解放军北东南三个战区中的任何一个抗衡,甚至与解放军几个航空兵旅组成的一个基地相比,美军在日韩的空中力量也显得捉襟见肘。
以本轮055编队的远征行动为例,舰队一路开到了澳大利亚家门口,而美国却未能及时跟踪或预警,充分暴露了美军在第一岛链附近情报收集和监视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美军在该区域军事掌控力的下降。
种种迹象表明,美军在第一岛链的活动已明显减少,难怪美国会质疑自己是否已失去对第一岛链的控制权。
美国舆论归咎于奥巴马政府
面对当前在西太平洋的困境,美国舆论将失去第一岛链控制权的责任归结到奥巴马政府身上。
从2008年起的十年间,被认为是解放军取得第一岛链优势的关键时期。而奥巴马政府在此期间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被认为严重分散了美军在亚太地区的资源,间接导致了今天的被动局面。
奥巴马执政初期,积极参与了“阿拉伯之春”这一始于2010年底的政治动荡浪潮,这场风暴席卷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多个阿拉伯国家。美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政治支持、经济援助甚至军事干预等方式,推动这些国家进行所谓的“民主变革”。
美国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并发动了针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倒台,国家陷入长期混乱。这场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军事资源,包括战机、导弹、舰艇等投入,还花费巨额资金用于军事行动和战后重建。
紧接着,奥巴马政府又卷入乌克兰危机。2013年底,因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议,乌克兰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局势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政权更迭。
美国深度介入其中,承认乌克兰新政府,并向其提供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企图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妥协。
这一系列事件使美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不得不将大量军事资源和战略重心转向欧洲,以应对所谓来自俄罗斯的“威胁”。
美国在东欧加强军事部署,增加军事演习频率和规模,向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派部队,部署反导系统等,极大地分散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可用资源。
一位美国专家认为,如果奥巴马政府没有在中东和东欧浪费如此多的力量,美军的发展轨迹可能会截然不同。
美军本应在第一、第二岛链上建设更多坚固且功能齐全的基地,形成严密的战略防御和进攻体系。这些基地可以作为美军舰艇、飞机的补给、维修和作战指挥中心,增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和作战能力。
然而现实是,由于资源有限,美军在岛链上的基地建设进展缓慢,数量不足,现有基地还面临解放军火箭军与空军远程打击的威胁。
一旦发生冲突,这些有限的基地很可能被解放军的远程火力迅速摧毁,导致美军飞机尚未起飞就被击毁在地面,丧失制空权和作战能力。
如今的美军面临着舰艇和战机短缺的窘境,与原本应有的发展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成为美国舆论指责奥巴马政府的重要依据。
特朗普能否扭转局势?
特朗普执政期间,将主要资源集中于亚太地区,试图重新调整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布局。在第二岛链上,美军对天宁岛等一系列基地进行了扩建。
天宁岛位于西太平洋的第二岛链,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其正南方就是关岛,两者定位高度重合。二战期间,美军在天宁岛建造了庞大而完善的机场,跑道设计网格化,可同时起降多架大型飞机,还建有坚固的机堡和新的燃料储存设施。
后来,天宁岛基地逐渐废弃,但近年来,随着解放军现代化升级,美军意识到第一、第二岛链都面临威胁,于是重新启用并扩建天宁岛基地,希望将其作为关岛的“备份”,在可能发生的西太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军还在天宁岛部署F-22和F-35隐形战机进行实战化演练,以检验基地的作战能力和适应性。
特朗普政府加大对军事科研的投入,鼓励军工企业研发先进武器装备,试图缩小与解放军在装备技术上的差距。在导弹防御系统、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等领域,美军均加大了研发力度。
美国还试图通过改革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加快新装备的列装速度,以解决美军装备老旧、兵力不足的问题。
不过,尽管特朗普的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美军在西太平洋的生存能力,但已无法改变第一岛链的现状。
第一岛链距离中国大陆较近,解放军拥有强大的陆基火力支援,包括火箭军的导弹打击和空军的空中打击,能够对第一岛链内的目标形成强大威慑。即使美军在第二岛链加强了基地建设,一旦爆发冲突,第一岛链内的美军力量仍难以避免被快速打击和压制的命运。
美国长期的战略投入和军事开支,已使其财政负担沉重。虽然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来强化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但在全球其他地区仍有众多利益需要维护,难以将所有资源完全投入到亚太。
美国试图联合盟友共同应对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影响力,但盟友们也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并不一定完全配合美国的步伐。
一些国家希望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卷入不必要的冲突,这使得美国组建反华联盟的计划面临诸多挑战。
实际上,造成中美当前军事力量与总体战能力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在以工业实力为核心的生产力上的绝对差异,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的巨大鸿沟。
从更深层次看,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失败,是自里根时代以来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去工业化政策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更高利润,美国将大量制造业岗位转移到海外,本土制造业逐渐空心化。
这种去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美国的军事工业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美国军工产业的成本控制日益困难,缺乏稳定的本土价值链和供应链,相关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岗位储备减少,导致美军装备价格逐年攀升,军费利用效率降低。
一个咖啡壶在美国军方采购中可能花费数千美元,一台战术手推小板车的价格高达数万美元,这些令人咋舌的高价在美军军备开支中屡见不鲜。
结语
一枚中国东风-26级别的导弹采购成本,仅为美国同级别导弹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这使得中国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快速扩充和升级军事装备,提升军事实力。
而美国由于高昂的装备造价,在装备更新和扩充方面面临重重困难,难以与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匹配。
因此,美国去工业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其在西太平洋地区走向失败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一局面并非奥巴马政府个别决策所能决定,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即便特朗普接手这个烂摊子,也难以扭转局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