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59个百分点,到如今迈入城镇化5.0时代,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都在稳步提升。那么,未来中国的城市会如何发展呢?
一、为什么要看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看懂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其实道理很简单。
比如:你是搞餐饮的,如果你现在所处的这个城市未来有一倍的扩大机会,那么,你就在这个城市干就得了,因为人会越聚越多,而你的生意将会越来越好。如果你在另外一个地方开餐饮,你开的再好,人都跑光了,你再怎么努力,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比如:你有很多的房产,或者打算到一个城市就业买房定居,你是不是要预判哪个城市的房价将会上涨,哪个城市房价会下跌,哪些城市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发展机会,然后,你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让自己也过得越来越好。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在其著作《大国大城》中提出,强大的国家需要大城市作为支撑,而非依赖众多小城市。这一观点确立了“大国大城”的概念,并引发了中国空间之战的转变。
在众多城市中,哪些城市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强者?这需要我们具备预判能力,以便在正确的城市中抓住发展机遇。
比如:在美国的早期开拓时代,人口分布在各州相对均匀,遍布这片广袤的土地。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可以观察到美国人口逐渐聚集,并最终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东西海岸地区。这一过程中,部分城市因人口迁移而逐渐衰落。
底特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曾被誉为美国的钢铁之城,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但经过三四十年的变迁,底特律却变成了一座空城。原因何在?人口被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纽约——所“虹吸”而去,年轻人纷纷前往那里,导致这座城市在三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通过分析欧美国家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人口集中在大城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尽管有些人可能向往乡村生活,但现实是,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因此,在中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你看老山姆·沃顿,他不就是在乡村生活吗?确实,老山姆·沃顿有超过100人的服务团队为他服务,一旦有健康风险,医疗直升机随时待命。美国确实不乏像特朗普这样的大富豪,他们拥有自己的庄园和庞大的服务团队,能够生活在偏远而宁静的地方。
但试问,我们普通人能做到吗?显然不能。因此,逆流而上是根本不现实的。有些怀揣理想的朋友可能会想,在城市里赚了钱后,回家乡圈块地,但要提醒你的是,千万别一时冲动,你以为回乡搞块地、开个民宿就是好事,实际上那往往是烧钱、赔钱的最快方式。
也许,还会有人会问:当人口愈发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时,是否会加剧贫富差距?这正是我们国家长期关注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过去十几年间,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位经济学家通过数据,并用事实进行了阐释。
数据显示,随着人均GDP的提升和人口集中度的增加,贫富差距实际上是在缩小。原因其实很简单:贫困地区往往缺乏就业机会。因此,引导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不仅能够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而且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更加均等化。
这样一来,落后地区的人口减少,政府的负担也相应减轻,同时人们还能获得更好的收入。人口的重新分配本身就是一个促进发展的过程。正因如此,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彻底放开了中心城市的建设浪潮,集中精力发展二三十个大城市,而非分散资源于两百多个小城市,这一战略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关键问题。
二、4个指标,教你如何看懂中国城市发展趋势?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平均寿命达到80岁,但每年自然死亡人数约为1600万,而新生人口仅在800万至900万之间。再加上非自然死亡人口100万至200万,每年总人口净减少约1000万。以此趋势,未来十年中国人口将平均减少约1亿,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口将降至约13亿。
这一人口减少的趋势意味着什么呢?是全中国所有城市的人口都在减少,还是部分城市人口增加,部分减少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关键指标来考察:
首先,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一个城市如果人口流失严重,那么它的未来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其次,人均纳税额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消费能力。虽然人均GDP可能比较虚,但人均纳税额却能真实体现城市的消费水平和经济活力。
第三,国家定位在中国特殊的财政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大部分税收上缴国家,因此一个城市的纳税总额也反映了其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最后,一个城市是否拥有足够多且实力强大的公司,也是评判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公司注册数量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少,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四个指标,并探讨哪些城市未来可能成为上升型战场。
第一个: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数量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人口来支撑,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口越多,消费市场越大,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人口结构同样重要。年轻的人口结构意味着更强的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创新能力。
比如,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凭借强大的产业优势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人口集聚能力显著增强,人口年龄结构更为年轻。尤其浙江和广东这两个经济发展迅猛的省份,它们吸引了超过3000万的人口。
但是广东,虽然富裕,但内部发展并不均衡,人口被超级城市强烈吸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冰火两重天”。
再反过来看,比如:据说黑龙江的鹤岗三四万块钱可以买一套房子,有一个人一次路过那边,问当地出租车的司机,“鹤岗的房子真的有那么便宜吗?”
你知道司机怎么回答他的吗?
司机说:“老板,还三四万呢,到时你要找个偏点的地方,你给我十万块钱,全城豪宅任意选,一两百平绝对没问题!”
这绝非虚构,在欧洲不少城镇,确实出现过仅售一元的房屋,而在日本北海道,甚至有零元购房的优惠,但条件是需居住满20年,土地便归购房者所有。这些偏远地区为了吸引人口增长,提出了颇为吸引人的政策。
第二个:人均纳税额
人口众多固然是好事,但关键在于这些人是否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如果一个地方人口虽多却不富裕,那么人们迟早会离开。人均纳税额是衡量一个地方居民财富状况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居民的收入水平。一个城市的人均纳税额高,就意味着该城市的居民收入较高,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
以重庆直辖市为例,人口众多,达到了3000万,但人均纳税额仅为621元。而同为直辖市的上海,人均纳税额高达9600元,是重庆的16倍之多。这样的差距意味着,同样是开滴滴车的司机,在重庆可能一个月只能赚三千元,而在上海却能赚八千元。
因此,人们自然会选择前往收入更高的地方谋生,毕竟谁不想去往能赚更多钱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