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在新社会被终结,随着农业税取消,农民种地不仅不交钱,还能获得补贴。现如今,又一项重大政策利好出笼:育龄夫妇多生几个娃不仅不会被罚款,政府还真金白银地大笔给钱!
其实在2023年9月这方面就有所动向,中原某省会城市发布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文件,官宣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对新生儿入户的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5000元育儿补贴。
但就在近几天,一份颠覆式的地方文件出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布人口高质量发展意见,对育儿补贴项目进行了明确,其中: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我掰指头一算,在呼和浩特连生三娃,10年内实打实招能领回16万元哪!
虽然相对于整个育儿成本,这笔钱可能数额有限,但也是笔颇具诱惑力的补贴不是。
相对于两年前中原某市几千、万余补贴标准,呼和浩特已是数倍于前的递增了。能不让人喜大普奔?
不能不说,呼和浩特对鼓励生育真的做到了诚意满满,含金量十足。
不仅如此,呼和浩特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关怀措施,如产妇“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即为新生儿在2025年3月1日以后(含3月1日)出生,且落户呼和浩特市的产妇每人每天免费提供“一杯奶”,自确认之日起连续提供一年;在呼和浩特市领取结婚证人员可免费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实施新生儿耳聋基因、遗传代谢病和儿童安全用药免费筛查;在义务教育阶段二孩入学“幼随长走”、“就近择优”, 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全市自由选择等。
当然细则中也明确,获得补贴的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户籍地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户一致,且新生儿首次落户在呼和浩特市。
也就是说,当地出台相关新政既有提高生育家庭福利保障的动因,也有延揽外来人才安家落户的目的,藉此实现区域生育与人口的良性增长。
据报道,2022年末,中国总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出现6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24年,中国总人口比2023年末少139万,这是连续第三年负增长。未来这一趋势大概率将长期持续。
2023年8月,《呼和浩特市引人留人18条措施》提出:实现到202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突破375万。而截至2023年,呼和浩特常住人口为360.41万,两年时间要完成上述目标,显然会有一定压力。
于是呼和浩特着急并且率先发力了。
但相较而言,一些发达省份也存在生育率下降的问题,相应采取措施的力度可能会更大。
譬如江苏出台15条生育推动政策,其中生育津贴不用准备材料直接到账,一胎顺产的生育津贴含营养费达28889元,也很令人瞩目。
相信各地也都在这个问题上蠢蠢欲动。
而随着“地方版”的生育补贴推进,接下来不排除还会有“国家版”的补贴方案出台。就在几天前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透露,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届时在育儿补贴方面会有直接的惠民措施和相应的政策安排”。
看来那些未婚未育男女真得留意相关政策变化,认真研究并用好当下政策红利。
大脑别停留在“只生一个好”、“少生孩子多种树”这类的过去式思维。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切莫让下一代耽误在你的错误选择和决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