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道德与法治交织的场域中,“扶老人被讹”事件如同尖锐刺棘,刺痛公众神经,冲击着传统道德观念。在这些事件里,一个常被公众提及的疑问是:“谁主张谁举证”这一简单常识,难道法官不知道吗?此疑问背后,藏着复杂的司法实践、社会舆论和公众认知的纠葛。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源于罗马法时代,旨在让提出诉讼请求的一方提供证据支撑主张,以避免无端诉讼,维护司法公正。从理论层面看,若老人指控帮扶者撞倒自己,按照原则,老人应拿出如监控视频、现场证人等证据,证明帮扶者存在侵权行为。若证据不足,其诉求就不应得到支持。
然而,司法实践远非理论这般简洁。在扶老人纠纷中,事发突然,现场证据往往缺失。很多事件发生在监控盲区,也没有旁观者愿意或能够清晰作证。这种情况下,法官难以简单依据原则做出判断。为了查明真相,法官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有时,会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从双方陈述的细节、行为逻辑等方面进行推理。例如,双方对事发过程的描述是否存在矛盾,当事人后续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常理。若帮扶者在扶起老人后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联系家属,且其陈述条理清晰,没有明显破绽,而老人一方的说法模糊且自相矛盾,这些细节都会被纳入考量。
部分公众对司法裁判的误解,也加深了对“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质疑。当公众看到扶老人者被判担责,而又未在报道中看到充分证据展示时,便容易认为法官违背了举证原则,偏袒被扶老人。但公众往往难以获取案件全貌,媒体报道也可能存在片面性。法官在裁判时,依据的不仅是表面证据,还有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法律条文的理解适用以及对社会效果的综合考量。一个看似简单的扶老人纠纷,实则涉及侵权责任认定、证据规则运用、社会公序良俗维护等多方面法律和社会问题。
要化解公众对“扶老人被讹”案件司法裁判的质疑,关键在于增强司法透明度。法官应在裁判文书中详细阐述证据采信理由、推理过程以及法律适用依据,让公众清楚了解判决背后的逻辑。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让公众深入理解“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复杂现实中的具体运用,避免因片面认知而误解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对法治的信任与尊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