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民政部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数据——610.6万对,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我是2014年结的婚,当时对2013的结婚数据记忆深刻——1346.9万对,创造了近40年的记录。
这个几乎腰斩的数据,在网络上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系:
一派喊着:现在的年轻人无可救药了,婚都不结,孩子也不生,老了孤苦伶仃,没人养老送终。
另一派则喊着统一的口号:清醒万岁!
我沉思了两天,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
老一辈传统的婚姻观念没有错,而新一代的不婚主义也没有错。
是什么导致了结婚率的腰斩呢,原因我归纳为下面这五个方面。
钱的问题
一说到结婚率低,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大多数人张嘴就是房价高、工资低、生活成本高。
的确,这些都是现实,但并不是全部。
但奇怪的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不婚比例反而更高。那些月入几万、几十万的投行精英、大厂工程师,明明都能够轻松拿得出首付、担得起房贷。他们却宁愿花钱滑雪、露营、玩乐,也不愿结婚。
反而是三、四线城市、月薪四五千的小年轻们,恋爱谈得火热,憧憬着婚后的生活。
不过也不是全都如此,我老家的堂弟是开挖机的,好的时候月入七八千。这要是放在十年前,绝对是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结果去年相亲见了5个姑娘,没一个愿意的。
有的嫌他工作不体面,有的嫌他收入不稳定,最后一个姑娘更直白:你人挺好,但我想要的是有时间、有钱带我去三亚潜水,去巴黎铁塔的人。
所以,这是钱的问题,又不只是钱的问题——穷的结不起,富的不想结。
恐婚因素
现在的年轻人,为啥害怕,为啥没结婚却恐婚? 这咱得给短视频“记一功”!
以前,小两口闹个矛盾、吵个架,都是关起门来的家庭内部小插曲,顶多让邻居们看个热闹、听个响。
现在呢,抖音上“婚后那些事”话题播放量超过50亿,内容丰富、剧情跌宕,大到婆媳大战、出轨戴绿帽,小到生活中的针头线脑、柴米油盐。婚后生活的各种鸡零狗碎都被短视频给挖了出来。
这让那些还没结婚,也没什么积蓄的年轻人,难免陷入对婚姻的“想象”。
注意,这里还没有提到孩子,加上孩子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上班时被工作压榨,下班又被孩子捆绑——新生儿时期要伺候吃喝拉撒;生病时得通宵排队挂号;上学后更陷入择校焦虑;辅导班、兴趣班、升学压力层层叠加,直到孩子高中毕业才算暂告段落。
这些问题,吓退的不只是对生育恐惧的女青年,也有对孩子恐惧的男青年。别说是他们了,正处在婚姻之中的人,又有多少不心生恐惧,后悔结婚呢。
你可能不知道,当前的结婚离婚比(结婚率/离婚率)已降至1.9,这是什么概念,每1.9对新人结婚,就有一对夫妻会离婚。
如果婚姻多数是幸福的,会这样吗?
这是一个女性地位崛起的时代,因为社会进步也好、因为思维觉醒也好,现在的姑娘们想得很明白,活得很清醒。
西南大学《2023年度婚育调研报告》显示,在月入两万及以上的女性群体中,35岁还没结婚的人数占到了四成,结婚的那些也有近三成选择了丁克。
这些经济上独立的女性,想得很开。上海一名基金公司经理说:“我能给自己买爱马仕,有自己的房子,能给手术签字,要男人干吗,添堵吗?”
不只是大城市,小县城里也不乏如此想法的女青年。
四川某三线小城市的县城里,26岁的幼师小陈,第七次拒绝了母亲的相亲安排,气得她母亲直跺脚:“楼下李阿姨,孙女都上幼儿园了,我啥时候才能报上外孙”。
小陈不紧不慢地说“你不是说去年李阿姨还问你借钱,因为女儿女婿挣得少,顾不上孩子花销吗?我给你找个女婿,生个孩子,我们怕是也养不起孩子,你愿意拿出你的养老金吗?就算你愿意,我也不想结婚,一个人多好,我干嘛往火坑里跳”
老一辈的婚姻像国企,稳定但无聊,一男一女搭伙过日子。现在的年轻人把婚姻看作投资,如果注定亏损,为何要入坑呢?
虚拟与现实
现在的婚恋市场,其实有点像虚拟与现实。
短视频上,年轻人看到的都是“男性人均百万年薪”和“女性肤白貌美大长腿”,看多了这些,再看看现实中身边的同事、朋友,谁都难免产生“我想要更好的”“我值得更好的”想法。
宁缺毋滥,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共识。
再加上城市化的加速,人们都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以前你30岁不结婚,街坊邻居的吐沫星子能淹死人,不少人顶不住这样的“舆论压力”,虽然被迫的结了婚,但婚后倒也能有滋有味地过起小日子。
可如今大家往自己家一躲,街坊没了,邻居甚至连你姓啥都不知道,更懒得管你结不结婚。
我有个大学哥们今年也40了,在北京漂着,养了两条狗,他说:要是在老家我这岁数不结婚,村里人会叫我老光棍;但在这里,我这叫“人类高质量男性”。
欲望的满足
结婚,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为了保障下一代“存活率”而诞生的一种契约。没有这种契约以前,男女到了“发情期”,自由结合后,男性拍拍屁股走人了。女性怀孕只能独自一人承担生育、养育的重担,存活率很低。
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出现了原始的“契约”,开始要求男性绑定女性,承担养育责任。进而慢慢演化成了如今的婚姻。所以,婚姻最初的目的是保障繁衍,而繁衍的本质需求,在文明语境中可理解为“性欲”
早几十年,不结婚是不能住在一起的,更不能发生关系。2000年后,性观念开放了,结不结婚无所谓了。现在,性观念更开放了,跟不跟异性无所谓了,跟不跟人都无所谓了。
情感上,已经有了虚拟恋人能满足你的情感需求;生理上,男用女用的各种小玩具,在购物平台上都是可以公开销售的产品,且销量惊人。
欲望有了替代品,婚姻不再是满足性欲的唯一方式。
就像知乎用户@孤独患者 留言说的那样:她不会问我工资卡,不会管我几点回家,但她会每天准时说晚安,这才是我理想的“婚姻”。
分不出对错
说到底,结不结婚这事,其实是一种观点。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认同这个观点,也可以不认同,并且不论认同或不认同,都不存在对错。
这就好比有些人喜欢吃香菜,有些人不喜欢,分不出对错。
为啥这些年关于结不结婚的争论,在网络上总是吵不出一个结果,因为这事本就是:谁都没错。
认同结婚的能列举出一大堆结婚的好处,不认同的也能总结出一大摞不结婚的好处。比如认同结婚的人会说:不生孩子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的满足。不结婚的人会反驳:生了孩子,你就体会不到单身的快乐。
你瞧瞧,都没错。
关于这个问题,微博去年搞过一个投票,问那些结婚生孩子的父母,你们能接受将来孩子不结婚吗?
52%的父母选择了“孩子健康快乐就行”。这说明了什么?父母体会过当父母的满足和心酸后,不愿对孩子进行束缚了,他们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
结婚率走低这事,放在咱们老百姓身上,是婚姻自由的选择,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
放在国家层面上,问题就很大了,首要的就是结婚率低势必会带来生育率的继续下降,而生育率不可能不保,否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让老百姓更有钱些,生活更轻松、幸福一些。
但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