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恒基兆业集团创始人李兆基病逝,享年97岁。
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李兆基选择了回家度过最后的日子,但是家里为他安排的医疗条件一点也不比医院差。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5-03-17 20:25北京【亚洲前首富李兆基去世】
在他的别墅里,家人为他置办了一间医疗室,并且派专业的医疗队随时待命,更有12位十分专业的医护人员三班轮番看顾。
在家里他最后的日子,有五个孩子和孙女孙子们的陪伴,人生也算是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李兆基于2025年3月17日去世后,其约2500亿港元的遗产分配方案已按他生前规划执行。
李兆基的遗产分配实行了以“子承父业”的传统核心,李兆基曾明确表示“谁争产,一分钱都拿不到”,他通过信托工具确保财富代际传承,以此维护家族和谐。
尽管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整体方案务实且具备法律保障,避免了豪门常见的争产风波。
李兆基将家族企业核心资产——恒基兆业地产和中华煤气等千亿级产业,平分给了两个儿子。 李家杰(长子)负责内地市场,包括新能源、医疗等新兴领域;
李家诚(次子)掌管香港传统地产业务,如酒店和能源板块。这种“分工不分家”的模式既避免兄弟争产,也延续了家族企业稳定经营。
三个女儿虽未获得企业股权,但通过家族信托基金获得了充足的生活保障。例如:大女儿李佩雯进入家族企业工作; 二女儿的丈夫被安排进家族产业;所有女儿均可定期领取生活费,并拥有房产等非核心资产。
此外,他也十分疼爱孙子们,分别分给了他们一套别墅,第三代继承人(孙子孙女)若出生,可通过信托获得奖励(如每生一胎奖励10亿港元)。
李兆基生前成立的“李兆基基金”也会继续运作,用于支持教育和公益。他生前已捐赠数十亿港元,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汶川地震救灾。这足以见得他的社会责任及爱国情怀。
李兆基,回顾他的一生,从顺德到香港,从金铺学徒到地产大亨,他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更在慈善事业上展现出独特的社会责任感,与一些将商业利益置于首位的富豪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市民。李兆基曾计划捐地建造万套公租房,虽最终未能实现,却戳中了香港社会保障住房的痛点。
李兆基也将会是一个镌刻在香港历史上的名字,一段交织着商业智慧、家族传奇和社会责任的精彩人生。
故事的起点,是广东顺德那个充满商机与变革的年代。李兆基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金铺和银号,这为年幼的李兆基提供了接触商业的绝佳机会。
不同于其他孩子嬉戏玩耍的童年,李兆基早早地展现出对商业的浓厚兴趣和过人天赋。六岁起,他便开始学习经商之道,在家族金铺里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经营的技巧。
十二岁时,他已能独当一面,担任金铺掌柜,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和果断的决策力,让周围的成年人都赞叹不已。
十五岁时,他已能掌管两家店铺,在当地赢得了“商业神童”的美誉,也为他日后在香港的商业舞台上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叔”的称谓,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流传,这不仅是对他年龄和辈分的尊称,更体现了人们对他商业才能的认可。
1948年,正值中国社会动荡时期,年仅20岁的李兆基带着一千元,踏上了前往香港的征程。
当时的香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李兆基凭借着在家乡金铺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在香港站稳脚跟。
他先是开设银铺,延续着家族的传统生意,同时又敏锐地捕捉到战乱时期黄金和外汇市场的巨大波动,大胆开展黄金和外汇交易,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这第一桶金,不仅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他赢得了在香港商界的初步认可。
随着香港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李兆基将目光投向了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1958年,他与郭得胜等人合作,创办了“新鸿基”公司,正式进军地产业。
凭借着精准的市场判断和高效的运营管理,“新鸿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香港地产界的翘楚。1972年,“新鸿基”成功上市,标志着李兆基在地产领域的巨大成功。
然而,雄心勃勃的李兆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选择带着5000万资产离开“新鸿基”,自立门户,创立了“恒基兆业”。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追求独立发展的决心,也为他日后缔造庞大的地产帝国奠定了基石。
李兆基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独到的商业眼光和创新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他首创的“并楼”模式,即收购旧楼进行重建,不仅有效改善了香港的市容市貌,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也为旧楼业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为香港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地产业的辉煌成就,李兆基在资本市场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凭借着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和果断的投资决策,在股市中屡创佳绩,被誉为“亚洲股神”。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港股也未能幸免,一度跌破20000点。
然而,李兆基却在一片悲观情绪中保持冷静,他逆势而行,大胆预测港股将反弹至30000点以上,并鼓励投资者入市。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几个月后,恒生指数果然突破30000点大关,李兆基的“股神”称号也更加响亮。
在积累巨额财富的同时,李兆基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秉持着“聚财之后要散财”的理念,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兆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慷慨解囊,捐赠5亿元人民币用于灾后重建,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多年来,他还持续捐资兴建内地学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计划捐出七块地皮,用于建设一万套公租房,以缓解香港的住房难题。虽然这一计划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他依然坚持捐建养老院和青年宿舍,默默地为社会福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兆基的慈善行为,与其他富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霍英东将南沙群岛捐赠给国家,体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李嘉诚则将商业利益放在首位,将港口出售给美国。而李兆基则更注重解决香港的民生问题,关注普通市民的福祉。
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李兆基的家族生活,也体现了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融。他与前妻刘惠娟的婚姻故事,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展现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他与刘惠娟因经营理念不合而离婚,但他终身未再娶,并以刘惠娟的名字命名了“惠苑”大厦,以纪念这段感情。他不允许女性参与家族生意,体现了他传统的家族管理理念。
他非常重视子嗣,尤其是对孙辈的到来充满期待。大儿子李家杰为了满足父亲抱孙子的愿望,通过科技手段生育了三胞胎。小儿子李家诚与妻子徐子淇结婚后,也育有多名子女。
李兆基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巨额财富,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聚财之后要散财”的理念,以及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