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是“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日”。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困扰育龄女性的慢性疾病,以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引发的疼痛、不孕和器官功能异常为特征。据统计,全球约2亿女性深受其害,亟需社会关注与科学防治。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正常情况下应覆盖于子宫腔内)异常生长至卵巢、盆腔、肠道甚至肺部等器官。这些异位组织仍受激素影响,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和炎症反应,导致疼痛、粘连、囊肿(如巧克力囊肿)及不孕等问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症状?
1. 疼痛相关症状
进行性痛经:疼痛程度随时间加重,常规止痛药难以缓解。
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下腹部持续隐痛或刺痛。
性交痛:深度性交时疼痛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周期性排便/排尿痛:若异位至肠道或膀胱,月经期伴随排便疼痛、血便或尿血。
2. 生殖系统异常
不孕:约40%患者因输卵管粘连、卵巢功能受损导致生育困难。
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淋漓不尽。
3. 其他器官受累表现
肠道症状:腹胀、腹泻、便秘,严重者出现肠梗阻。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血尿(异位至膀胱)。
手术瘢痕疼痛:剖宫产或盆腔手术后瘢痕处周期性疼痛。
哪些人群容易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育龄女性,高风险人群包括有家族史者(遗传风险高5-7倍)、月经初潮早(<12岁)或绝经晚(>50岁)、月经周期短(<27天)或经期长(>7天)、未生育或晚育(>30岁)、子宫结构异常(如双角子宫)、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以及肥胖、长期接触环境雌激素(如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或有盆腔手术史的女性。
虽非癌症,仍需警惕!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可累及多器官并反复发作。若出现进行性痛经、性交痛或不孕等症状,务必尽早就医。早诊断、个体化治疗是控制病情、保护生育力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女性健康,终结“流离”的子宫内膜之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