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这两年,“消费降级”成了一个流行词。
到了今年,消费降级也在逐渐迭代,最近又冒出一个新词“极致低消费时代”, 用来形容,大家的消费降级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比如,蜜雪冰城的1元冰杯销量暴涨,瑞幸的九块九替代了星巴克,很多有娃家庭的出行计划也从国外滑雪到近郊徒步,从网红景点到公园野餐,朋友圈的含“金”量持续缩水。
有人说,这是消费降级的2.0版本,人们不再为“面子”买单,更在乎每一分钱能否换来真实的幸福感。
尤其是一些中产家庭,在当下的大环境里,也一直在平衡家里的各项开支,开始做聪明的“断舍离”。
中产家庭
消费降级到什么程度了?
现在带孩子去商场,明显感觉到人流量变少了。
一方面,大环境没有以前好、不是失业就是被裁员、孩子教育支出超负荷,大家的购买力受到了影响,以前可以为了喜欢的东西买单,现在要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另一方面,很多人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从注重生活品质到认清“刚需才是首要目的”,纷纷把目光投向更具有性价比的平替方案。
有调研显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非必要支出缩减38.6%,中产家庭的消费降级,早已不是段子,而是生存策略。
我跟办公室的妈妈们聊了聊,发现大家都在生活上做了些调整,从以前的“买买买”到现在的“省省省”。
有人说,以前手头宽裕的时候,吃穿用度都追求名牌,现在衣服更倾向于购买保值的品牌和基础款,而不是频繁购买新品;
有人说,以前不管远近,只要带娃出门都开车,现在为了省下油费和停车费,近点的地方一家人都选择绿色出行;
还有人说,以前隔三差五带孩子打卡五星级餐厅,现在出门都选择性价比高的小馆子,或者买菜在家做饭。
每年寒暑假的全家旅行,也从飞机、高铁、大酒店的固定“三件套”,变成去京郊爬山,去公园搭帐篷。
看似是“降级”了,其实降级的只是价格,快乐没有降级。
我之前还跟两个孩子聊过,结果发现图图和小树完全不在意去哪里玩,他们的快乐特别简单,有时候仅仅是在草地上疯跑一天。
作为普通父母,大家也不必要求自己事事都要最好,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地方花,毕竟在形势不是太好的时候,存住钱就等于赚钱。
不过话说回来,在教育支出上,还是应该尽量保证孩子的需求,有选择的消费。
尤其是在孩子的兴趣选择上,经济条件好的时候,让孩子学个特长,多点才艺毕竟没有坏处,但随着钱袋收紧,兴趣班的学费逐渐成为了中产家庭的负担。
像是曾经被中产家庭视为“标配”的钢琴、马术、冰球,因为看不到投入带来的实际回报,如今成了最先被砍掉的“焦虑税”。
很多家长认清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用跟风消费砸出“精英”,而是选择一些性价比更高的兴趣班或者平替课,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比如那些一年10万的兴趣班,孩子如果坚持不下来,钱都打了水漂,不如先换成低价体验课带孩子感受一下,等孩子意愿强烈了,再报班也不迟。
总之,消费降级不是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而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托举孩子。
消费降级的浪潮下
普通家庭,如何保留教育的最高性价比
在消费降级浪潮下,普通家庭如何调整孩子的教育支出?才能更好保持教育低投入,高产出?
可能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太一样,具体策略也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也许可以从以下这3个层面考虑:
1、砍掉“别人家的兴趣班”,建立需求漏斗
从前,我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别人家孩子学的东西,自己家孩子也得有。
可结果呢?孩子累,家长苦,每天上个课都要斗智斗勇,最后只剩下一堆落灰的乐器和半途而废的课程。
如今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之下,聪明的家长应该用“需求漏斗”来给孩子筛选兴趣班:
一看是否刚需,对升学有没有助力,比如中考体育的三大球类,学科补漏的课外班,还有游泳、练字这样的必备技能可以保留,这些有长期价值的兴趣班,远比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特长更实用;
二看孩子是否真正热爱,虽然感兴趣≠有天赋,但与其逼着孩子做毫无兴趣的事情,可能还会破坏掉亲子关系,倒不如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爱好;
三可以试试找找平替”方案,现在很多兴趣班都是高价私教,比如钢琴、比如球类运动,一年下来都要十万起步,其实大家也可以考虑给孩子找找性价比更高的小班课。
2、从“烧钱内卷”到性价比为王
养孩子就像养了个吞金兽,很多中产家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拼国际教育,拼学区房,企图用重金“砸出来”一个完美学霸。
但这两年随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很多中产父母意识到,烧钱内卷成本太高了,可能十分耕耘,才能有一份回报,于是开始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教育。
有的把孩子从国际学校转到公立学校,有的把昂贵的马术课换成游泳课,有的放弃线下课转而投向线上课。还有的帮孩子做资源整合,不见得出国才有见闻,国内的博物馆、艺术馆依然可以让孩子有所收获。
从烧钱内卷到性价比为王,中产家庭的这一转变,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值,而是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寻找一条更从容的道路。
3、用“内驱力”代替外推力
消费降级倒逼我们思考,哪些投入能真正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辛苦多了,不光学习上卷,兴趣班上也卷,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一口气报10来个兴趣班,久而久之孩子眼里没了光。
我觉得咱们得先搞明白一点,逼孩子学这些究竟是家长的意愿,还是孩子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而不是填鸭式的课程。
与其给孩子报10个兴趣班,不如深耕1-2项孩子擅长的领域,比如运动,比如理科启蒙,慢慢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时候,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比起一股脑地塞满燃料,更重要的是先帮孩子找到那团火。
普通家庭的“教育降级”,不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躺平,而是用更清醒的态度,为孩子规划一条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在这个极致低消费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成为理性派父母,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创造无限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