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娱乐圈掀起一场关于顶流艺人与其经纪人关系的舆论风暴。
最初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肖战与经纪人张晶的传闻尚未平息,另一组更具争议的组合——王俊凯与经纪人杨柳的六年合作史,正逐渐显露出娱乐圈职场生态的复杂剖面。
隐秘共生的合作模式
不同于肖战与张晶“资源扶持型”的共生关系,王俊凯团队呈现出独特的“创伤依存”特质。
这位出道十年的养成系偶像,在事业关键期经历了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席。
父母专注经营家族茶庄与操持二胎养育,使得王俊凯在少年时期便需独自面对高强度工作。
这种特殊成长轨迹,恰与杨柳自2018年接手经纪事务的时间线重叠,形成了职场依赖的心理基础。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杨柳早期采取“断臂式”管理策略:通过强势处理与平台方的关系,客观上造成艺人对外联络渠道的收窄。
某视频平台商务总监曾向媒体透露:“2019年某次广告代言谈判中,杨柳以强硬态度导致合作告吹,此后该平台将王俊凯团队列入谨慎合作名单。”
这种策略虽巩固了经纪人的核心地位,却使艺人的发展路径愈发受限。
职业定位迷途中的困兽之斗
纵观内娱“四大三小”格局演变,王俊凯的转型困境尤为突出。
队友易烊千玺凭借多部高票房电影稳固演员身份,王源专注音乐创作登陆伯克利学院,而王俊凯却在影视、音乐、综艺领域呈现多点失焦状态。
某影视公司选角导演分析:“从《断桥》到《万里归途》,杨柳为其选择的剧本都存在角色适配度偏差,这种战略失误直接导致艺人专业形象难以建立。”
值得玩味的是,杨柳并非缺乏资源获取能力,2021年其通过家族关系为王俊凯争取到某国际运动品牌代言,却因后续舆情处理不当引发粉丝大规模抗议。
这种“高开低走”的资源运作模式,暴露出经纪人团队在长远规划与危机公关方面的结构性缺陷。
职场PUA疑云下的权力博弈
粉丝群体中流传的“控制说”并非空穴来风,2022年杨柳被短暂辞退又闪电复职的“离奇操作”,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典型的权力制衡手段。
某艺人经纪研究专家指出:“这种先剥离后返聘的策略,既能消除外界对团队僵化的质疑,又可借机重构合作条款,本质是重塑经纪人权威的职场战术。”
更耐人寻味的是杨柳对信息管理的把控,据前工作人员透露,其通过建立“信息单线传递”机制,将艺人对外沟通渠道集中掌控。
这种信息壁垒的构建,使得王俊凯在2023年筹备个人演唱会期间,竟需通过第三方才能获知场地租赁进展。
当职场依赖演变为信息囚笼,艺人的决策自主权已名存实亡。
情感投射背后的资本逻辑
尽管绯闻传言甚嚣尘上,但细究两人互动模式,更多透露出职场博弈的冰冷现实。
时尚圈资深观察人士指出:“从公开活动中的肢体语言分析,王俊凯与杨柳保持着明显的社交安全距离,这与真情侣间自然的情感流动存在本质差异。”
这种特殊关系的维系,实则根植于资本市场的精密算计。
杨柳家族在长三角地区经营的纺织企业,近年来通过艺人代言实现品牌年轻化转型,形成隐性的商业闭环。
而王俊凯工作室参投的多家文化公司中,杨柳及其关联方占据关键股权位置。
当职业纽带与资本网络深度纠缠,简单的解约早已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流量迭代中的生存焦虑
在抖音、快手等新势力重塑内娱格局的当下,传统顶流的统治力正遭遇严峻挑战。
王俊凯超话排名从2019年的稳居前三滑落至2023年的十名开外,商业价值指数同比下跌23%。
某大数据平台分析显示:“其核心粉丝群体中,25岁以上用户占比达68%,这意味着'妈妈粉'仍为基本盘,而Z世代新增粉丝转化率持续走低。”
面对行业变局,杨柳团队祭出的对策却是加大综艺曝光度。
2023年接连参与《中餐厅7》《全员加速中2023》等综N代项目,这种消耗性曝光虽维持了基础热度,却进一步模糊了艺人的专业定位。
某卫视制片人直言:“当艺人需要靠综艺'刷脸'维持存在感时,职业生涯已亮起黄灯。”
困局突围的破晓时分
身处职业十字路口的王俊凯并非毫无动作,其通过成立个人影视公司悄然布局制片领域,参投的现实题材网剧《暗夜星辰》已进入后期制作。
这种从台前转向幕后的战略转移,或许正暗含摆脱单一经纪人依赖的深意。
娱乐圈资深策划人评价:“顶流与经纪人的捆绑本质是风险对冲机制,当这种机制成为发展桎梏时,成熟的艺人会通过资本手段重构权力关系。”
在可见的未来,这场关于职场主导权的隐形战争,或将催生内娱新一代艺人生存范本。
圖源網絡,侵權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