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余华《活着》,被自序中的一句话击中。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而写作,只有内心能清楚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内心?到底是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内心不是别的东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如此真实,又如此龌龊,真实也好,龌龊也罢,都不能否认是深深地来自于你的内心,是你内心的渴望。
这种渴望可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我这几天就想着做一款自己喜欢的视频。再比如说你想着努力赚钱提高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这些渴望,如此积极,甚至可以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说不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渴望,不上台面,见不得人,比如见色起意,遇到美女心生歹念,幻想着翻云覆雨的场景。这也是内心,这也是渴望,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男人,谁能否认?
思想并不犯罪,行为才有可能违法。如果你只是天真烂漫地想,你只是一个劲地写出来你的想象世界,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那样,谁能说那个想象中的世界是淫荡不堪的呢?觉得淫荡不堪者,多是伪君子罢了,人之为人,性之为性,本是自然而然,将性视之为洪水猛兽者,本不自然也。
活着,意义在哪?日本医生泉谷闲示《无意义的意义》一书,提出了被掐掉自我的概念,人的自我是从说不开始的,如果孩子说不,家长立即呵斥。慢慢地,他的自我就消失了,自我消失后他就活在另外一个自我世界,社会性自我。
社会性自我就是社会希望他成为的那个样子,这个样子是社会赋予的,是被动的,是消极的。在这样的自我中可能活一辈子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内心,就是你瞬间迸发的想法,就是余华说的作家为内心写作的意思吧!无论你承认与否,这都是真实存在的。
世纪婴儿千千去世了,她活了25岁。还有很多人年纪轻轻也去世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那么短,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存在过的痕迹在哪里呢?不太明晰。
既然每个人都会死,那还有没有意义活呢?人到中年,到了一种随时随地可能死的时候,且这种可能性很大。比如那些偶然性的死,不明不白的死,于是,一种虚空之感油然而生。
死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这是余华说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死,那么这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消失,而仅仅是个体的时间停止而已。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恒。这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的。死是个体,但生的人会记得,这又不是真的死。
直到世界上最后一个还记得你的人死了,你的死才是真的死。比如我的爷爷奶奶,当他们的第四代都去世后,也就没有人再记得了吧。
而那些仅仅过一辈子,不生的一代,把自身过好就行的一代,活着才算是真正为自己的内心而活着,肆意生长着。而芸芸众生,大部分也就是看看世界又离开了世界,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走了一遭。
防止失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