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子帅 丁雅栀 刘洋 李洁祎】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在社会和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美国长于创新,中国长于模仿。”针对这一观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2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早已积累足够基础转向创新,未来10到15年,在不少领域,美国可能反而将要依赖中国的原创。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郑永年对记者表示,每个国家都经历过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段。事实上,美国并非一开始就善于创新。美国的创新始于二战后,美国购买欧洲的技术,从欧洲大量吸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才,这才有了创新的基础。
“美国今天污蔑说我们‘偷’他们的技术。但其实英国才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这样说美国不也是‘偷’英国的技术?”他反问道,并表示,这并不是“偷”,而是自然的技术扩散。
郑永年认为,创新建立在技术扩散的基础上,这是后发国家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近代以来,很多‘0到1’的原创技术确实来自西方。但这不代表非西方国家没有原创性机制。看看日本和韩国就知道了,在经济起飞的前二三十年,它们普遍应用西方技术。但当它们积累了一定技术后,肯定会转向原创。”
这名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确大量应用西方技术,但经过多年发展后,中国已积累足够多的基础转向原创。“中国已经有了‘0到1’的原创。”他介绍称,最近自己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哪吒、DeepSeek和宇树等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的创新态势非常强劲”。
“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未来10到15年,在某些领域,美国可能反而需要依赖中国。”他表示。
“我上次回老家浙江,有人告诉我,‘美国与中国在AI的竞争,这哪是中美的竞争,这是美国的浙江人跟中国的竞争。’你去看看美国的AI行业多少中国人。”郑永年对《环球时报》记者开玩笑地说道,此外,中国的科技领域非常“年轻化”,以人工智能为例,行业里都是最年轻的中国人,这让这些领域的创新前景更令人感到乐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