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智慧赋能|湖北机场集团:以智慧创新突围“冰封困局”

0
分享至

刚刚过去的2025年春运,湖北民航共保障航班40133架次、运输旅客496.7万人次、保障货邮14.5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7%、15.4%、94.4%,多项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

3月,湖北多地迎来了新一轮降雪。3月3日夜晚,武汉雪花飞舞,武汉天河机场运行稳定,航站楼内井然有序,飞机起降顺畅。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湖北机场集团坚持创新引领,以智慧赋能,奋力打破冬季运行“冰封困局”的努力。从专项课题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机制变革,湖北机场集团用200天时间,为民航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应对交出了一份“天河答卷”。

破题:观云测雨洞察“天机”

时间回拨到2024年初,武汉天河机场遭遇了两轮极端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尤其是2月4日,武汉天河机场气象台记录显示,当日气温跌破-8℃,冻雨持续16小时。雨雪冰冻天气导致航空器尤其是翼根区域积冰达到5厘米以上,机坪道面冰雪厚度超过10厘米,机场机位资源严重饱和,运行保障流程受到影响。


2024年2月极端雨雪冰冻天气航空器除冰保障

这场“十年一遇”的冰冻灾害不仅敲响了机场运行保障的警钟,更促使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在当时向民航湖北监管局提交的复盘报告中,记者留意到被标为红色的一句话——必须用系统性改革打破困局,实现能力大提升、效率大提高、服务大提质。

唯有洞察“天机”,才能有的放矢。2024年6月,在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民航湖北监管局指导下,湖北机场集团联合湖南机场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以武汉天河机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运输机场除冰雪能力提升暨极端多相态天气应对的专题研究。

联合课题组成立后,多名技术骨干进驻武汉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他们的首个任务是给冰雪灾害“画像”——通过开展武汉天河机场实地调研,解析2月灾害天气的详细数据,建立国内首个多相态天气数字特征库。根据局方要求,武汉天河机场与长沙黄花机场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该项课题研究为契机,提升两场除冰雪工作能力。课题组前往长沙黄花机场开展实地调研,收集两湖地区其他机场除冰雪资料,并组织召开课题交流研讨会,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相关模型设计构建。


多相态天气应对课题研究会议

冻雨不是单纯的低温问题,而是温度、湿度、风速等12个参数的动态博弈。课题组针对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制定了一套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冰雪等级划分标准,细致区分霜、小雪、中雪、大雪、极端多相态天气等状况,为精准调度各类保障资源、科学制订除冰雪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精准的天气分析为跑道、滑行道和停机位等道面除冰提供了数据支撑。然而,能否做好飞机除防冰与跑道除冰雪的协同配合,航班放行与地面保障能力是否匹配同样是关键一环。

在航空器防除冰评估方面,针对低温、寒潮、降雪、降水等不同天气条件,课题组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事件推演,建立了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完成了《武汉天河机场航空器防除冰现状评估报告》,量化评估保障能力。

基于航空器除防冰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利用监控手段,实时掌握除冰保障全局动态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优化除冰策略,在降雪情况下做到跑道、滑行道、机坪和服务车道同步开放使用,进一步提高航空器适航效率,提升机场正常水平和旅客乘机体验。

机场飞行区除冰雪作业小组提前40分钟将跑道预计开放时间报告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立即协同航空公司和地面保障部门在跑道除冰雪作业的同时完成旅客登机、飞机除冰雪作业等一系列地面保障准备工作,确保跑道一旦开放,飞机就可以立即滑进跑道起飞。

解结:跨部门协同高效作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机场除冰作业具有保障链条长、流程多、时效要求高的特点,涉及除冰指挥中心、塔台、机务、地面服务公司等多个单位合作,需要调度多个环节,包含除冰能力测算、除冰计划安排、除冰车分配、飞机放行排序、保障人员分工等工作流程。

打赢冰雪保卫战,关键在于高效协同。湖北监管局多次强调,课题研究要有“一盘棋”思想,多倾听除冰雪运行单位意见。为此,课题组多次深入一线,收集航空公司、地服、机务、空管、机场保障等单位防除冰工作标准要求和现状,通过整理总结,最终寻找到症结点——信息传递断层。

针对该情况,机场决定搭建智慧化运行决策指挥平台,通过升级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新建除冰雪指挥管理系统,深度融合气象、航班、资源三大数据流,整合数据和共享资源。


智慧化运行决策指挥平台(本文图片均由湖北机场集团提供)

在跨部门综合演练中,航班从除冰完成到起飞的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2分钟,除冰效率较此前提高200%。新系统使各部门协同响应时间从平均18分钟缩短至4分钟,航空器小时除冰雪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在技术手段上实现突破,在机制上深化改革。武汉天河机场健全协同运行机制,成立了联合除冰雪指挥部,联动空管、航企、地服等单位,依托智慧化监控平台,实时共享数据,实现气象研判、航班调整、资源调配、放行排序系统化管理。与此同时,武汉天河机场修订完善除冰雪工作方案、除冰雪工作预案,将先前的“专业技术平台”提档升级为“决策平台”,专业工作组由3个增至7个,印发《武汉天河机场冬季运行保障工作细则》,明确机场、空管、航空公司等单位的工作职责。

经过百日攻坚,课题组在构建全链条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智慧化除冰雪流程、创新资源配置标准、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铆足了劲儿准备迎接冰雪的挑战。

突围:从实验室到跑道的“进化论”

2024年11月26日,武汉天河机场迎来寒潮,成为课题组的首场考验。

从理论转为实战,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当天,在6架次航班同时请求除冰的情况下,智慧化指挥系统通过动态路径规划,使除冰车空驶里程减少42%。在协同决策方面,空管部门根据实时除冰进度,将放行间隔从7分钟缩短至4分钟,单小时起飞架次增长25%。

这场攻坚实现了对管理能力的再造。在民航中南局极端多相态天气应对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上,三个深层转变被重点提及。首先是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控”。通过构建风险量化评估模型,武汉天河机场将冬季保障提前至夏秋换季阶段。2024年10月,已完成除冰资源补充、人员复训、协议修订等48项准备工作,较往年提前2个月。其次是从“单兵作战”到“生态共建”。推动建立除冰资源共享机制,武汉、鄂州、南昌三地机场实现除冰车跨区域调度。在任一机场需要除冰车协助时,其他机场可在12小时内完成车辆机动支援。最后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据测算,新体系全面运行后,武汉天河机场冬季运行成本可降低12%,而航班正常率提高带来的航线时刻增值每年或超过千万元。

如今,武汉天河机场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推广预除霜/冰作业程序,2025年武汉机场冬季运行期间的航空器结冰事件发生率下降40%,未发生冰雪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通过标准化作业与实时监控有效提升机坪航空器除冰车作业安全裕度,实现“零刮碰”;通过协同运行机制,强化机场各运行保障单位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联动,显著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武汉天河机场的运行效率大幅提高,2024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140.6万人次,时隔8年重返中部第一;机场起飞正常率达到84.36%,超过全国38个千万级机场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区9个千万级机场中排名第二。

湖北机场集团的探索正为行业破题提供关键支点。如今,“武汉模式”已被纳入《中南辖区运输机场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应对指引(2024版)》,并在湖南、河南等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相关运输机场复制推广,形成区域联动标准。

下一步,湖北机场集团将围绕智慧机场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运行保障能力,提高航班正常性和运行效率,为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民航篇章贡献湖北力量。(中国民航报 记者冯智君 通讯员谢萧南、习悦)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5年3月26日8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张 彤

校对|张 薇

审核|程 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评论|安全领航 换季起航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中国民航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民航报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3339文章数 4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