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针对EGFR L858R突变NSCLC的新联合策略!
撰文 | 小隐
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召开在即,由四川省肿瘤医院周进教授团队开展的关于“伏美替尼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EGFR L858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研究(摘要号:75P)入选大会报告。
针对该研究的临床意义、设计亮点及未来方向,医学界特邀周进教授分享关于团队在EGFR L858R突变人群治疗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L858R突变治疗难点:
疗效差异背后的临床需求
在肺癌靶向治疗领域,EGFR敏感突变患者始终是重点人群,而L858R作为EGFR敏感突变的主要亚型之一,其疗效却长期面临瓶颈。
周进教授指出,尽管靶向药物已显著改善EGFR突变患者预后,但L858R与19外显子缺失(19del)的疗效差异始终存在。“从临床数据看,L858R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普遍较19del患者缩短约3-6个月,这种差异可能与突变位点的生物学特性相关。”
同时,周进教授强调,中国作为EGFR突变高发地区,L858R突变约占EGFR阳性患者的40%,这意味着每10例EGFR突变患者中就有4例面临疗效不足的困境。“如何突破现有治疗天花板,提高L858R患者的一线治疗疗效,是我们研究的核心目标。这不仅关乎个体化治疗,更是实现精准医学的关键突破点。”
联合治疗策略的创新设计:
增效不增毒的探索逻辑
针对L858R突变的治疗困境,周进教授团队选择“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的联合方案展开研究。
这项前瞻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计划纳入35例未经治疗的EGFR L858R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为伏美替尼(80mg每日一次)联合安罗替尼(12mg每日一次,每21天为周期,第1-14天给药)。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PFS、疾病控制率(DCR)、安全性及患者报告结局(PRO)等。同时针对治疗3周后ctDNA状态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图1 入组人群基线特征
结果显示,截至2025年1月10日数据截止,共入组1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基线特征显示:中位年龄59岁,女性占50%,均为IV期腺癌患者。11例完成至少一次疗效评估。
研究者基于RECIST 1.1评估的ORR为90.9%,DCR达100%。中位肿瘤缓解深度(DpR)为41.1%,中位PFS尚未达到。
图2 研究数据
安全性方面,1例(9.1%)患者发生≥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咯血、鼻出血、声音嘶哑和皮疹。
图3 安全性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方案未出现预期外毒性,仅1例患者出现2-3级高血压,总体安全性可控。”周进教授特别提到,团队创新引入PRO系统,通过实时动态采集患者主观感受,为不良反应管理提供了更贴近真实世界的数据支持。
生物学机制探索:
从临床表型到分子本质
对于联合方案可能揭示的独特生物学机制,周进教授透露,研究团队通过动态基因检测追踪肿瘤演变轨迹。结果显示,治疗3周后4例患者出现ctDNA清除,其肿瘤退缩深度显著更高(DpR分别为79.4%、67.5%、46.3%、45.9%)。
图4 靶病灶大小最佳百分比变化(研究者评估)
“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的ctDNA清除率与影像学缓解深度呈正相关,提示EGFR突变丰度动态变化可能成为疗效预测标志物。”此外,团队发现L858R患者肿瘤微环境中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9del患者,这为抗血管药物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发现提示,L858R突变可能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形成独特的‘促血管生成表型’,而抗血管药物恰好能针对性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周进教授表示,这种机制或可解释为何联合方案在L858R人群中显示出更显著的增效趋势,也为后续生物标志物开发指明了方向。
基层用药安全管理的实践智慧
针对联合用药的潜在风险,周进教授总结了三点基层管理经验:
1.首先需建立基线风险评估体系,治疗前筛查高血压、蛋白尿等危险因素;
2.其次实施分级监控,对于1级高血压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观察,2级以上则需启动降压药物;
3.最后强调多学科协作,建议与心血管专科建立转诊绿色通道。
“我们开发了智能随访系统,患者通过手机端每日上传血压、尿常规等数据,系统自动预警异常值,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值得基层借鉴。”
团队特别设计的患者教育手册也颇具特色:将药物不良反应转化为可视化评分卡,帮助患者直观理解症状严重度。例如用“交通信号灯”体系区分不良反应等级——绿色代表可居家观察,黄色提示需门诊复查,红色则要求紧急就医。这种创新沟通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与安全性管理的效率。
从精准到更精准:
未来研究的三大方向
对于未来更为深入的研究规划,周进教授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1.首要任务是完成预设样本计划,验证当前数据的稳健性;
2.第二维度是深化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等技术解析肿瘤微环境时空异质性;
3.第三层面则聚焦预测模型构建,整合临床特征、基因表达谱和影像组学特征,建立L858R突变疗效预测指数。
“我们正在探索一种动态治疗策略:通过治疗前基因检测筛选出‘优势获益人群’,在治疗中根据ctDNA清除情况调整方案强度,最终实现从‘精准分型’到‘动态精准’的跨越。”周进教授透露,团队已启动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计划纳入300例L858R突变患者,进一步验证联合方案在不同临床场景中的普适性。
这项聚焦中国肺癌特色突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周进教授看来,这项研究不仅是一次治疗方案的创新尝试,更是中国学者对全球肺癌精准治疗范式的重要贡献。“我们期待通过持续探索,为L858R突变患者找到真正的‘中国方案’,让更多患者从精准医学的进步中获益。”
专家简介
周进 教授
主任医师、研究员、肿瘤学博士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特需一级专家
肿瘤内科副主任. 兼胸部肿瘤内科一病区主任
科研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医务部部长
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导师
意大利皮尔蒙特东方大学,马焦雷大学访问学者
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CSC(美国华盛顿大学)支持
天府QC计划医疗卫生领军人才
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青年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主持中央高校科研基金、省科技面上、国合项目、CSCO重点
课题等研究,获2024ESMO、2025ELCC大会壁报交流,以第一/通讯发表SCI论著多篇,最高IF10.75,主编副主编肿瘤学专著4本。
精彩资讯等你来
审核专家:周进教授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