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Manus的横空出世,让AI的热度居高不下,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也赋能各行各业的变革。AI将重塑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把目光聚焦于校园,AI目前在学校里的应用情况如何?可以帮助师生完成哪些事?师生的反馈如何?第一教育小编分别前往两所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上海市宝山区求真中学,近距离了解AI究竟如何改变着教与学的模样。
在晋元高级中学的一节艺术课上,学生们手中握着的不是画笔,而是鼠标,轻点几下,一幅幅由AI生成的创意图片出现在屏幕上。
晋元学子用AI开展美术设计
在这场关于“自闭症”的主题艺术创作中,学生们先是手绘完成作品,再用AI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优化与解构再造。
“虽然在使用AI的过程中我一度有点生气:它怎么听不懂我的指令呢?但AI的作品给了我惊喜。”“我的手绘作品风格比较压抑,于是我给了AI一些比较温馨的提示词,重构后的作品就变得很治愈。”学生们分享着使用AI进行艺术创作的感受。
学生比较手绘作品与AI作品
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行动。在晋元高级中学,AI的“踪影”已经出现在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命题与评价等多个教育教学环节。
“我是高中地理教师,即将讲授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主题5‘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这节课中‘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个知识点……请帮助我起草一份教学设计,包含: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方法 4、大致的教学过程。”教师陈莉琳敲击键盘,向AI发出指令,不一会儿,一份有模有样的教学设计便出现了。
加入学校开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坊至今,陈莉琳已经能较为娴熟地将AI运用在教学大纲生成、课件制作、课堂互动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她感言:“AI的确帮助我节约了不少时间,不过AI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和教育场景的适配程度仍有提高的空间,教师应该与AI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优势互补。”
教师演示如何用AI辅助教学设计
为了提升教师的AI素养,晋元高级中学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坊,鼓励教师分享在工作中使用AI的经验。用AI辅助教学设计撰写、用AI制作教材思维导图、用AI设计不同情境的考题、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用AI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学校接入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等大模型,教师则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在不同教育教学场景下的应用。
在鼓励教师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学校还编制了教师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和避免滥用AI。教师张宝奇谈道:“AI的确帮助教师极大地减轻了工作压力,但AI如果要真正起到赋能教学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学生学会了用AI画画,是否会削弱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教师江浩则在课堂中观察到了可喜的现象:AI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美术作品,也能打开学生想象力的边界,为他们提供更多灵感。
此外,AI进入艺术课堂,还为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契机——江浩曾经和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凡·高用AI作画,他还会是大师吗?艺术是否必须承载人类意识?AI作品的“情感表达”是算法模仿还是真实传递?……
在晋元高级中学,学生“如何学”正在被AI重塑——
学生完成历史小论文写作后,可以使用大模型精准定位文中可能出现的史实性错误或表述词不达意的情况,并获得修改优化建议;
针对背英语单词的痛点,学生可使用学校用AI开发的英语单词配对网页小游戏,在愉快的游戏中“拿下”英语单词;
针对学生阅读和理解学术文献的困难,学校开发了“晋元小助手”,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项目背景和已有学术研究进展;
在信息技术课上,“晋元小助手”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进行表现性评价,学生可以据此自检学习成果,诊断学习薄弱点;
在生涯规划课上,学生可使用学校开发的“人生导航师”AI大模型,输入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能力优劣势等,获得高中选课建议、大学专业推荐。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AI素养,晋元高级中学推出AI课程群,打造“和小派一起玩转人工智能”“开启‘芯’征程:芯片设计”“智联未来:物联网创新应用”等特色校本课程,并根据课程需求完善AI创新实验室群。
图片来源:上海普陀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晋元教育集团总校长季洪旭介绍,作为上海市第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学校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应用为王”的原则,探索生成人式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最终指向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办学理念“选择教育”——鼓励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晋元教育集团总校长季洪旭介绍学校“AI+教育”探索
季洪旭坦言,目前学校对于“AI+教育”的探索仍处在“点上突破”的阶段,“但这一段路肯定是要走的,只有开展大量的实践和尝试,才能形成AI赋能教育的有效经验。”
“AI+教育”如何从点上的尝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季洪旭谈到,教育者既要面向未来、积极拥抱新技术,也要理性看待、合理应用,探索AI与HI(人类智能)的融合协同将是学校未来的方向。
AI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知识储备能力,HI则拥有创造力、情感感知、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两者应优势互补。在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教师更应发挥HI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共处、懂得爱与尊重、提升社会情感能力,让学生体会‘活着’的滋味和生命的意义。”季洪旭说。
上海市宝山区求真中学:
“AI+HI”双师改变课堂样态
AI会上课还能评课?
3月25日,在宝山区求真中学,不同校区的两个六年级班级同时上了一堂特别的数学课,学生变身“空间魔法师”在“AI+HI”双师的指导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最佳伞桶"设计大赛。
课堂以校园真实需求为切入点:“如何用36平方分米的塑料板设计稳固美观的伞桶?”
在双AI智能体——"真真学伴"和"真真师伴"的协同支持下,孩子们开启了立体几何的深度学习之旅。
在回顾长方体知识环节,AI学伴的生成式知识图谱即时将学生的发言转化为思维导图。
当一名学生提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时,AI学伴同步在屏幕上投射出三维动态模型,并标注出与圆柱体的类比关键点。
教师智能体则根据实时对话数据,生成“问题链”:“若将长方体弯曲成圆柱,哪些量会变化?哪些保持不变?”引导学生自主迁移知识,为每个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
推导圆柱体侧面积时,学生通过手势操控AI学伴的虚拟实验台:将圆柱侧面"动态展开"为长方形,AI自动识别操作轨迹并生成参数变化曲线。
一名学生尝试非常规的斜向展开方式,AI即时模拟出平行四边形模型,触发小组对"底面周长与侧面积关系"的深度辩论。
"以往推导圆柱体面积公式需要大量教具演示,现在AI的动态模拟让'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变得触手可及。"授课教师李颖介绍。在小组探究环节,学生们通过AI学伴的智能导图功能,自主构建从长方体到圆柱体的知识迁移框架,系统生成的实时评测数据让教师能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瓶颈。
当小组讨论如何计算伞桶体积公式时,AI学伴根据成员的知识盲点推送差异化资源:对几何直观较弱的学生,提供3D分层解剖动画;对计算易错的学生,则生成分步校验程序。
一组学生误将圆柱体的高度等同于塑料板宽度,AI学伴立刻模拟出错误方案下的“伞桶坍塌”场景,并以红点标注关键参数矛盾。
这堂AI实时参与的初中数学课到底如何?在评课环节,教育专家和AI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解读。
AI评课系统从目标达成、互动效能、思维发展三方面对课堂进行“CT式扫描”——
目标与活动的精准咬合:课堂关键词云显示,“长方体”“圆柱体”“以直代曲”等核心概念出现频次超200次,与预设目标高度契合。
学生在“设计伞桶”真实情境中,经历从空间想象(构建模型)到数学运算(优化体积)的完整思维链条,超过83%的作业样本展现出跨情境迁移能力。
根据数据统计,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占50%,在学生回答中,85%为解释性回答,13%为开放性推理。
AI捕捉到学生回答中,18次持续10秒以上的深度思辨。如,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类比推导体积公式,并在伞筒方案讨论中提出“侧面积相同,高与半径如何影响容积”的批判性问题,体现高阶思维发展。
面对AI的精准诊断,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原校长张人利抛出“灵魂拷问”:沉默的同学会了吗?
“当AI为18次精彩发言喝彩时,低头、没有举手的学生真的理解了吗?”在张人利看来,在评价“学生是否真会”时,不举手的同学也会回答,课程目标才真正达成。
张人利认为,AI参与的课堂让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在AI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数据,但对学生个体学情的关注,仍需要“人的经验和智慧”。
文字:袁曼舒、白羽
摄影:袁曼舒
部分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