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烧钱”几乎成为机器人行业的代名词时,宇树科技(UNITREE)却凭借连续五年盈利的业绩,成为赛道中的“异类”。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杭州公司,不仅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据超60%的份额,更以“价格屠夫”的姿态将人形机器人售价拉至10万元以下,刷新行业认知。而创始人王兴兴——一位非名校出身、自称“技术偏科生”的极客——究竟做对了什么?
宇树的盈利密码,首先藏在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中。早期投资人赵楠曾透露,宇树自研的关节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62%以上。例如,其M-1070无刷电机成本仅8000元,性能却对标瑞士高端产品,而后者价格高达2.1万元。这种“抠成本”的能力,源自王兴兴从上海大学研究生阶段便开始的底层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高扭矩密度电机设计、关节力传感器校准等难题,并申请了数十项专利。
更关键的是,宇树从创立之初便坚持自建工厂,将非标零部件的研发、模具开发和生产环节牢牢握在手中。2022年,赵楠参观其杭州工厂时发现,团队甚至自主开发了柔性生产线,可根据测试需求快速调整核心零部件参数,将产品迭代周期压缩至同行的三分之一。这种“研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不仅避免了供应链溢价,更让宇树在机器人摔机测试等高频损耗场景中,实现故障件的极速修复,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技术自研的积累,最终转化为产品定价的主动权。2020年,宇树推出教育版四足机器人Unitree A1,售价10万元,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七分之一;2021年面向消费级的Go1发布时,价格已降至1.6万元;到2023年,迭代款Go2更是跌破万元大关。这种“每年价格腰斩”的策略,直接击穿了四足机器人长期被诟病的“玩具”标签,推动其在工业巡检、科研训练等场景规模化落地。
令人意外的是,王兴兴最初对人形机器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存在“恐怖谷效应”,商业化前景不明。但2022年ChatGPT的爆发,让他意识到生成式AI与机器人硬件的结合可能催生新物种。凭借四足技术积累的关节模组、控制器等底层通用模块,宇树仅用7个月便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H1,2025年发布的G1更以9.9万元低价开启预售,黄牛市场一度炒至88万元。这种“技术复用+成本平摊”的策略,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奢侈品变成工业级工具,目前其全球订单中,70%来自汽车制造、安防等B端客户。
如果说低价是宇树打开市场的“矛”,那么构建技术生态则是其守住盈利的“盾”。早期,宇树70%的客户为英伟达、谷歌等科技巨头,这些公司将四足机器人用作AI训练载体;而工业客户则将其视为可搭载机械臂、传感器的移动平台。这种“硬件底座”定位,让宇树避开了与消费级机器人厂商的贴身肉搏,转而通过开放接口吸引开发者,逐步形成“硬件标准化+软件个性化”的生态。
投资人赵楠将宇树比作“机器人领域的小米”——如同MIUI系统连接手机与智能家居,宇树正试图以自研的AI OS系统整合四足、人形机器人及第三方应用。2025年CES展上,宇树宣布其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超60%,并与奥迪、追觅等企业合作,在汽车质检、工厂巡检等场景落地。
宇树的盈利故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或许是王兴兴的“极客式务实”。当同行热衷炒作“通用人形机器人”概念时,他却将资源投向关节电机寿命测试、故障率统计等“枯燥”环节。据内部人士透露,宇树工程师每年需完成超10万次机器人跌落实验,积累的数据反哺算法优化,使产品返修率降至0.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宇树的五年盈利之路,揭示了一条迥异于互联网时代的硬科技成长逻辑——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没有资本催熟的泡沫,只有对核心技术的死磕、对供应链的极致把控,以及对商业化节奏的冷静判断。当全球机器人行业陷入“量产魔咒”时,这家杭州公司证明,背靠中国制造的系统性优势,完全可能诞生既盈利又创新的科技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