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鹭岛之滨,来自海峡的暖风充盈着春天的气息。
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百利种苗组培实验室里,台湾青年科研员陈嘉宏正在仪器上对茄子耐热机理、重要性状分子标记。这些毫米级的植物组织正经历“生命重塑”——210天后,它们将繁育成数万株标准化种苗。“我们与台湾中兴大学、亚洲大学共建分子标记实验室,新品种研发周期可缩短60%。”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说。
海峡两岸,农情相连。从果蔬种植到花木栽培,从种养技术升级到基因育种探索,从村落保护利用到业态活化实践……近年来,厦门深入探索完善厦台农业融合发展机制,积极做好政策创设、做强园区建设、做精种业合作、做优交流平台,实现两岸农业基因在厦门的深度融合。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伟文介绍:“探索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路,是厦门农业农村工作肩负的重任。我们围绕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涉台农业平台建设,深化厦台农业基层交流,优化升级台农台企服务,全力促融合、探新路,擦亮厦台农业农村交流合作金字招牌。”如今,厦门已发展成为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试验示范地,厦台蔬菜种子种苗贸易带动全市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其中台资企业近1.2亿元)、约占全省蔬菜种业的50%,2024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收超过1300亿元。
以政策支持为先,推动两岸农业融合
一个果园,三代台农,二十余载的坚守。 在同安区竹坝芳都杨桃园里,硕大的五星黄金杨桃挂满枝头,采摘分装好的杨桃 正待发出。 在厦门大学读研的台湾青年谢东佑是果园的第三代主人,一到周末就回来跟着父亲谢硕章照料果园,践行着一位“新农人”的使命。
“果园能在厦门扎根这么久,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谢东佑说,“果园的杨桃品种是我爷爷从台湾引入,使用厦门本地的杨桃树作为根基,嫁接上从台湾带过来的树枝,顺利培育出的品种,结出了‘两岸融合之果’。”
农业,一直都是闽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从“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到“农林22条措施”,无不紧跟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为更多台农台企实现价值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近年来,厦门更是紧贴台农台企的实际需求与长远发展,围绕现代农业、海洋渔业、良种繁育及乡村建设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具体务实的措施。在两岸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政策落地见效,坚持以通促融,强化从政策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让台农台企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厦门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若干规定》《促进厦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涉及台农台企关心的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提出更多便利优惠的政策。
经过厦台农人的共同努力,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成为大陆首家台资国家蔬菜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年产值约1.2亿元,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达72个,带动众多种植户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厦门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依托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园区,完善两岸都市现代农业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种子种苗产业集聚。创新“双碳战略+两岸融合+乡村振兴”模式,将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打造为全国首批“零碳台青基地”。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提级增速,让厦门成为台农台企合作首选之地。如今,随着政策激励,两岸融合的故事在这片“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土地上,结出“农缘”的硕果。
创新“展会+园区”模式,打造台农创新创业平台
厦门与台湾地缘相近,农情相通,农业合作基础良好,为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每年海峡论坛、交流会、对接会、展览会等百来场活动接连开幕,总会让厦门飘起一股股熟悉的“台湾味”,台南的凤梨释迦、嘉义的乌龙茶、屏东的鱼松等地道农产品跨越海峡而来,由厦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厦门举办了16届的海峡论坛大会,定位为“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平台,克服阻力,持续敞开两岸交流的大门,让台农台企安心扎根大陆创业创新。
在厦门同安区举办了两届的海峡两岸(厦门)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大会,通过以赛引产、以赛助招,为两岸农业精英搭建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平台,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高效落地。
在厦门翔安区举办了3届的海峡两岸(厦门)种业交流会。2024年,种业交流会汇聚超300家来自海峡两岸的种子种苗企业;特设台湾展区,10家台湾种企携10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参展,为两岸种业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从一场场展会到一个个农业创业园区,厦门以“农”为媒,织就两岸融合发展纽带。厦门坚持以惠促融,强化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升级,创新“展会+园区”模式,持续打造台农台企创新创业平台。
如何打造两岸农业融合的共同家园?同安区农耕历史底蕴深厚,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是厦门农业现代化场景的主战场。厦门出台了《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3亿元,园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和现代农业设施大棚2000多亩,初步形成种子种苗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产业链。
2024年底,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再添亮丽名片。目前,同安区已集聚台资农业企业72家,全区种子种苗年销售额近两亿元,销售的种子、种苗覆盖全国种植面积超500万亩,成为重要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基地和种业集聚区。同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每年培训农民650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稳农业强区之路,率先在全市创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融科技赋能、科研转化、产业帮扶、技能培训、金融服务于一体。同时,加快园区建设,累计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300多个、台湾先进种植养殖技术50多项。”同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叶晓亮说,2019年底成立以来,园区连续4年在全省9个产业园建设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前三名),正全力打造闽南“种业硅谷”。
突出种业合作重点,做大做强两岸现代种业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当一粒台湾种子在厦门结出硕果,两岸农业早已超越简单的产销对接,升华为技术共研、标准共建、市场共拓的深度交融,在两岸融合的泥土芬芳中孕育出生机勃勃的农业融合图景。
在2024海峡两岸(厦门)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大会上,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分析说:“福建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我们的田非常少,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优势不明显,但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基本优势。”
在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大背景下,厦门利用两岸融合发展的先天条件,结合台湾农业在品种、技术、模式等方面的优势,正汇聚多方合力做大做强两岸现代种业。
通过深化两岸种业贸易合作,厦台种子种苗年贸易额约5500万元,带动全市蔬菜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约占全省蔬菜种业的50%,种子年产量近150万公斤,蔬菜集约化育苗年产量达2.5亿多株。
“先剥开花蕊,再去掉花瓣,露出柱头,然后用花粉来擦柱头。”走进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位于翔安区凤翔街道的中厦种业创新园育种大棚里,为了抢抓花椰菜授粉的最佳时机,育种专员杨未正在指导实习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开展花椰菜人工授粉,从春节前开始,就没有停工过。
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作为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花椰菜种子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的中厦公司,牵头开展花椰菜育种联合攻关。在该公司总经理洪金条看来,企业是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主体,但目前种业企业大多小、散、弱。认定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有利于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引导市场与创新要素向优势种业企业聚集。
为了培育种业特色品牌,厦门先后出台《厦门市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厦门市扶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措施》等系列政策,促进两岸种业企业发展壮大,种业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在细分领域不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花椰菜种子约占国内市场60%的份额,苦瓜种子约占国内市场25%的份额,优质西甜瓜、小番茄种子约占国内市场20%的份额。
为了招才引智促进发展,厦门已吸引台湾“新农人”超百人创业就业。台湾“新农人”曾明宝任百利种业技术总监、厦门市科技特派员,长期扎根两岸农产品技术经验分享的一线;台农曾钧毅携手翔安区大宅社区,成立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植户年均收入超10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台农台企在厦门这片热土上,找到情感的归属、创业兴农的舞台,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把现代农业越做越强。
从产业到文化,拓宽两岸“三农”合作领域
交流作桥,跨越山海。 历经30多年的破冰融合,携手发展,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之风已成为浅浅海峡里的“盛行风”。 两岸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融合格局,从厦门到全国,从农技到农村,从产业到文化,“三农”融合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密集且坚定。
建设高标准农田,守护粮食安全,中农永盛(厦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引进台湾农业生产技术,不仅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更要打造中国式高标准的美丽田园。
小果变大果,水果产业升级。厦门广兴农牧有限公司在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的基地,种有24个不同品种的牛油果,有的品种单颗重达500克,比拳头还大,产量可达八九万斤,台农龚世明正在探索牛油果手工面线、冻干、生榨油、冰激凌等新业态。
近年来,厦门积极搭建两岸农业融合交流合作新平台,先后成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渔业分会、种业分会和市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依托协会加强与台湾渔会、种苗改进协会等社会团体沟通联系,厦门市海洋与渔业所与金门水产试验所开展常态化交流合作,和鸣花卉科技与台湾知名蝴蝶兰企业在引种、育种及出口方面长期合作。
发展现代农业是探索农村的明天,注重乡建乡创则是守护农村的过去,共同的乡愁是两岸交流的情感纽带。厦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两岸同根的乡村为载体,以闽台互补的乡建乡创为舞台,通过政策扶持、情感牵引等路径,深化厦台乡创乡建合作,吸引越来越多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到厦门。
在集美区,一座叫城内的省级古村落,与台北大稻埕有同出一脉的城隍文化,台湾青年吴炳璋和团队一直致力于用新媒体方式挖掘城内的“村风”“村史”“村食”“村歌”,让更多人看见。2022年,他们在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的扶持下,成立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
“每年暑假,至少都有三四十名台湾大学生来基地实习。我们希望能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台湾青年能来大陆走走看看,甚至就业创业。”吴炳璋说,目前,基地入驻台湾创业团队27个,累计吸引台湾创业就业青年37人,与金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多所高校携手产学研合作。
立足厦门,辐射全国,台湾青年大有作为。来自台湾的乡建乡创队伍把创意挥洒在广阔乡村,把创业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为了赋能乡建乡创工作,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佩珍、台湾青年王嘉麟等100多名乡村规划师,秉持“先造人、后造物”理念,打造海沧区芦塘、赤土、下陈等多个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
通过西部培力闽宁协作,先后有多批台湾青年走进宁夏泾源县,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导入两岸元素,建立“西部培力工作站”,开展驻村服务,形成“台湾理念、海沧经验、泾源探索”的东西部协作新模式,列入国家乡村振兴局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实现守根筑梦双向奔赴,台湾青年在厦门推出“培根计划”“村Young计划”,共同传承弘扬闽台文化、慈济文化等乡村文化,两岸青年因“寻根”而“扎根”,最终实现“双向扎根”,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样本。
美丽鹭岛,生生不息。两岸农业融合,迸发出无限潜能。从实验室的基因图谱到田间的智慧传感器,从传统农田果园扮靓成观光打卡潮地,从古厝老宅“爆改”出两岸青年文创基地……厦门正在用“融合思维”重构农业价值链。
这片热土上“一产兴,百业兴”的故事持续上新。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陈东海在大宅火龙果基地给记者介绍,两岸农人联袂打造出的都市田园村落,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光拍照打卡,发展出了火龙果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农业景观。正是他们的齐心耕耘,让火龙果长成响当当的联农共富“致富果”。
以农促融,以融兴农。当台湾的精耕细作遇见大陆的市场纵深,当传统农艺碰撞现代科技,当产业升级共振乡村振兴,两岸农业融合不仅能种出好产品,更能培育新业态、创造新价值、构建新生态。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这座位于海峡西岸、改革前沿的特区城市用实践证明:农业融合,终将耕出共富的春天;两岸同心,必将收获希望的果实;以农为钥,一定能开启两岸融合的广阔未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志华 蔡茂楷 陈章群 见习记者 尹路人
图片:新华社
监制:王岩 编辑:袁雅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