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军事上的进步那是肉眼可见的,从武器装备到战略布局,都让人刮目相看。这可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投入和成果。
澳大利亚媒体,曾经抛出了一个挺扎眼的标题:“中国不怕美国,已准备好打仗,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
这话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细想一下,也不算空穴来风。
高超音速导弹是目前全球军事领域的尖端话题,2021年,中国试射了一款高超音速弹道导弹,速度快到让人咋舌,能绕着地球跑一圈还能精准打击目标。美国那边都承认,这东西现有的防御系统很难对付。
海军这块,我国也下足了功夫。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是2012年服役的,后来又有了“山东舰”,再到最新的“福建舰”,这节奏是越来越快。
尤其是“福建舰”,用上了电磁弹射技术,战斗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洋作战,能力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信息化时代,网络战也是硬仗。中国在网络安全和攻击能力上投了不少钱,建了专门的部队。据说,美国那边都多次抱怨中国的“网络威胁”,可见这块的实力不容小觑。
光有技术还不行,得有钱支撑。
我国这几年在国防上的投入那是真不少。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军费开支大概是1.45万亿人民币,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虽然跟美国的7千多亿美元比还有差距,但这数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除了研发新武器,还有部队训练、装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每年两会上,国防预算的增长都挺稳定,基本保持在6%-7%左右,说明我国对军事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我国不光闷头发展武器,还经常通过军事演习亮亮相。
台海周边的大规模演习,舰艇、飞机、导弹全上阵,模拟封锁和打击,场面那叫一个震撼。外媒都说,这是在警告某些国家,别轻易挑衅。
官方的表态也很硬气,领导人多次说不主动惹事儿,但也不怕事儿,真要打起来,绝不手软。
这种态度加上实际行动,让外界感觉到,中国确实做好了应对冲突的准备。
军事是硬实力,经济就是软实力加硬实力的结合体。
澳媒说“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这话还真不夸张,我国的经济影响力现在是全球数一数二的。
中国现在是全球贸易的顶梁柱,出口方面,中国的东西便宜又全,从手机到衣服,再到机械设备,哪样不是“中国制造”?中国买石油、矿石、大豆这些原材料,也是大手笔。
很多国家靠出口原材料给中国活着,比如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少了中国的订单,他们经济都得哆嗦。
说到经济影响力,不得不提“一带一路”。这项目从2013年开始推,到现在已经跟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了合作协议。
修路、建港、铺铁路,中国投了不少钱,也带动了不少地方的经济。
比如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通了路,建了电厂,当地人日子好过了,也愿意跟中国做生意。
再比如非洲的港口项目,中国帮着建基础设施,人家拿资源和市场回报,双赢的事儿谁不乐意干?
中国这几年在政策上也挺会来事儿。2020年的《外商投资法》出台后,外商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更有保障了。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就是个例子,人家看中的是市场大、政策稳、效率高。
还有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这些招儿,既让国内企业活得滋润,也让外国资本愿意进来。
世界银行的报告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这几年蹭蹭往上涨,2020年就排到全球第31位,这可不是吹出来的。
2020年新冠疫情那会儿,全球经济都瘫了,但我国愣是第一个爬起来。
工厂复工、物流恢复,出口不降反升。
2021年中国的GDP增长8.1%,2022年也有3%,这在全球经济一片惨淡的时候,简直是个奇迹。
经济这块,中国不是靠嘴说,而是真有让人离不开的实力,澳媒说“大部分国家想和中国做生意”,还真不是空话。
军事和经济是基础,但国际关系这块,我国的表现也挺抢眼。
我国14亿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儿。这么大的市场,谁不想分杯羹?不管是卖奢侈品还是卖大米,消费能力都摆在那儿。
比如德国的车企,宝马、奔驰在中国的销量占了他们全球的三分之一。
美国苹果公司也一样,大中华区的收入占了他们总收入的19%。
我国不光是消费大国,还是生产大国。全球供应链里,我国是绕不过去的环节。
手机、电脑、衣服,甚至疫情时的口罩、呼吸机,哪样离得开我国?
很多国家自己造东西成本高、效率低,干脆就靠中国供货。
比如东南亚国家,有些直接把中国当成“后工厂”,进口零件组装再卖出去,赚个差价。
中国这几年交朋友的功夫也不差。跟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跟欧盟的投资协定,还有上海合作组织这些,都让中国的伙伴网越织越大。
拿东盟来说,2022年中国跟东盟贸易额达到6.5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5%。
这不光是生意,也是战略上的互信。非洲也是一样,中国在那儿投了那么多基建,换来的是长期的合作关系。
现在国际上,中美关系紧张,谁都知道。
但大部分国家并不想彻底倒向一边,跟美国合作有安全保障,但经济上不一定划算;跟中国做生意能赚钱,但也得小心别得罪美国。
所以,很多国家玩起了平衡术。比如印度,一边跟美国搞“印太战略”,一边跟中国做贸易,2022年双边贸易额还创了新高。欧洲也是,嘴上喊着“去风险”,手上却没停下跟中国的生意。
中国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不是靠强迫,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好处。澳媒说“大部分国家想和中国做生意”,还真有点道理。
中美既是对手也是伙伴,但竞争肯定是主旋律。
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加关税、搞制裁,中国也没怂。反制措施一波接一波,比如对美国大豆加税,逼得美国农民叫苦连天。同时,中国加快内部调整,推“双循环”战略,靠自己市场消化压力。
贸易战打了几年,美国也没占到啥大便宜,反而自己的通胀上去了。我国出口照样涨,经济也没崩。这说明,中国有跟美国硬扛的底气。
美国在科技上卡我国脖子,尤其针对华为、中兴这些企业,禁芯片、断供软件。但我国没坐以待毙,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2022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55%,比很多发达国家都高。
比如芯片,虽然还跟美国有差距,但国产替代的速度很快。华为自己搞了鸿蒙系统,中芯国际也在突破工艺。这仗还没打完,但中国显然不打算认输。
军事上,中美在南海、台海的摩擦不少。
美国军舰经常来“自由航行”,中国这边也不客气,派舰艇盯着,偶尔还驱逐一下。
2022年的台海演习,就是给美国看的:你敢乱来,我也不怕跟你对着干。
但我国也没一味硬碰硬,更多是保持战略定力。你搞你的,我发展我的,真要动手,也不是没准备。
参考资料
环球网-澳“珍珠与刺激”网站创始人:把“中国威胁”当成真事一样谈论愚蠢且荒谬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