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则“上海教授提议废除中国龙图腾”的新闻引爆全网。
网友怒斥:“这是民族自我阉割!”矛头直指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直至今日,网上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言论。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今天就来揭开这场争议背后的真相。
2006年12月,“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提出“重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学术观点,主张对传统文化符号(如“龙”)进行国际传播层面的优化解读,认为传统龙形象可能被西方误读为“霸权符号”。
该言论被部分媒体报道将其观点简化为“建议弃用龙作为中国象征”,引发公众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质疑。例如,有报道称其主张“弃龙改熊猫”以迎合国际认知。
这背后满满的都是无良媒体的恶意报道和曲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痛批:“若洋人不喜,我们连祖宗都要改吗?”
12月4日,吴友富迅速澄清:我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在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必须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做的是挖掘‘龙凤呈祥’‘龙王送雨’等和谐元素,让世界看到更完整的中国龙。”
这场风波背后,实则是中国学者对“文化误读困境”的深刻反思——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既坚守文化根脉,又跨越认知鸿沟?
吴友富的答案藏在课题研究中:用“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重构国家形象品牌。他提出,中国形象需融合“和平发展”的历史主线与“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核,通过标识物、传播策略等“软实力”载体,打破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偏见。
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及官方履历中未提及该争议,仅强调其学术贡献(如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获教学成果奖等)
吴友富也未因该事件被公开追责,但其提议还是长期被视为“崇洋媚外”典型案例。
吴友富的学术生涯堪称传奇。1977年,他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主攻英语教学。1985年,他赴香港学习工商管理,后又赴美进修公共关系,成为国内最早将西方公关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
创立中国首个公共关系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被誉“中国公关教育教父”;其出版《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等20余部著作,主持国家级课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环境比较研究》;推动《公共关系研究》集刊创刊,成为全球了解中国公关理论的重要窗口。
他更以“战略公关”理念赋能国家外交。在《中国国家形象策略研究》中,他提出:“国家形象是‘软实力’博弈的核心。我们要用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而非被动迎合西方叙事。”
吴友富的学术主张始终伴随争议,却也推动了中国形象战略的革新:
他直言:“西方对龙的误解,本质是文明冲突的缩影。我们无需自我否定,而应主动诠释——龙腾四海,寓意合作共赢;龙行天下,象征和平崛起。” 这一观点与当下“文化自信”国策不谋而合。
他主导的“国家形象品牌构建”课题,首次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外交领域,提出“标识物+故事+价值观”的三维传播模型。例如,将“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结合,打造“共享发展”的现代叙事。
如何让“龙”不再被误读为“Dragon”?他的答案是——用现代语言重构传统符号。例如,将“龙”与“和谐”“智慧”等全球价值绑定,而非纠结于译名之争。
在《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中,他写道:“公关学者不是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是中国叙事的建筑师。”
从“改龙风波”到“国潮兴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已成国家形象重塑的基石。
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中国印”等视觉设计,以及“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策略。
吴友富于2011年退休后,未再担任校党委书记等行政职务,但保留教授职称并持续参与学术活动。
2018年,他入选“改革开放40年影响力公关人物”,被誉为“中国软实力外交的设计师”。
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师德事件涉事者为体育教学部教师严某,与吴友富无关。部分网络信息将“吴友富”与税务案件“吴友福”混淆,或误传其被批捕,但无官方记录佐证。
吴友富教授当前学术与社会活动正常,如推动外国语学校事业改革及“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研究,无证据表明其涉及法律问题或被限制自由。网络不实信息多源于同名混淆或断章取义,需以官方信息为准。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
凤凰网、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公告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