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27年4月12日,整座上海城,都被乌云笼罩着。
这天一大早,周总理就在浦东贫民区被国军逮捕,虽然意料到自己凶多吉少,但他毫不畏惧。
在审讯室,周总理见到了一位年轻军官,对方不仅对他敬佩万分,甚至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营救他出去。
随后,穿着国军军服乔装打扮后的周总理,跟着这位军官出了审讯室的门。
不料走到一半,竟遇到了国军的政治部主任,这让两人惊恐万分,因为一旦被发现了,他们都不会有好结果。
紧急关头,两人只好故作镇定,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为革命忍受丧子之痛
1926年,历经过一次丧子之痛的邓颖超,意外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开心之余,她立即将好消息告诉了周总理。
“好,好啊,我们要有革命的下一代了,太开心了!”
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邓颖超十分注重身体状况,也愿意配合母亲,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随着胎儿越长越大,邓颖超十分开心,闲暇时间,她会和丈夫分享胎儿的点点滴滴,两人都盼望着,孩子能平安降生,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
到了1926年的冬天,周总理接到上级指示,将从广州赶往上海,负责工人起义等相关工作,当时邓颖超已经怀孕6个月。
“小超,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平安顺利地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得知丈夫要前往上海处理重要事务,虽然有些不舍,但邓颖超随即答应。
“你去吧,我一定会顺利将孩子生下来,然后等身体恢复了,我们就去上海找你!”
听了邓颖超的话,周总理这才放心下来。在安排好工作,嘱咐完相关事宜后,他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1927年4月,邓颖超的预产期到了。在家人的陪伴下,她被送进一家外国人开的医院待产。
当时,国共合作出现裂痕,国军开始大规模射杀共产党以及工农群众,整座城市都沉浸在腥风血雨中。
为了保险起见,邓颖超只好改名换姓。但接下来发生的意外,却再次让她痛不欲生。
因为胎儿过大,邓颖超不幸难产,躺在病床上三天三夜,都没有将孩子生下来。
“再这么拖下去,孩子和大人都会没命的,王医生,你快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就保住大人。”
一听这话,躺在病床上,直冒冷汗的邓颖超坚决不答应,她知道周总理有多喜欢孩子,这次她无论如何,都要把孩子生下来。
因为当时是无法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所以在紧急关头,医生只好用产钳,将胎儿夹出来。
然而,厄运再次降临在这位,可怜的母亲身上,因为婴儿的头部不慎被产钳夹伤,出生不久后就不幸夭折。
没有听到婴儿的啼哭声,邓颖超很快就发现了异常,见自己又白又胖的孩子,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她泪如雨下,一时间无法接受如此惨痛的事实。
“小超,你要节哀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还年轻,以后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见邓颖超哭到浑身发抖,母亲立即上前安慰。
在历经丧子之痛后,邓颖超的身心都受到巨大影响,急需丈夫的安慰。
但此时的她,已经和周总理失联大半年了,而且当时的上海,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国军疯狂逮捕共产党人,情况十分危急。
所以夫妻二人能否再度重逢,只能听天由命。此时的邓颖超一定无法想象到,在她待产住院的这几天,周总理都经历了哪些磨难。
被捕后遇到2位恩人
和爱妻分别后,周总理经过乔装打扮,来到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运动。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众人的努力下,1927年3月,起义取得了成功。
但就在重要关头,白崇禧、蒋介石等国军高官,先后来到上海,他们即将展开抓捕共产党人的行动。
4月11日晚,还在忙于公务的周总理,收到了一封秘密来信,对方让他和工人纠察队的顾顺章,一同前往第二师师部,和与会人员一同讨论重要事宜。
因为当时上海的形势十分紧张,众人都不建议周总理前往此地,觉得背后必有阴谋。
然而,尽管猜到此次赴约,很有可能会有去无回,但周总理为了革命事业,毅然决然决定前往。
来到与会地点,前来迎接他们的正是时任第二师师长的斯烈,而那封邀请信,也是出自他手。
起初,在见到周总理等人后,斯烈表现得十分热情和尊重,声称此次招二位前来,其实是为了共商国家大事,并无他意。
然而等聊到工农武装等问题的时候,斯烈开始很明显地答非所问,注意力不集中,好像是在故意拖延时间,有什么大事要做。
就在此时,外面突然响起了枪声,周总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中了他们的调虎离山计,所谓的共讨国是,就是骗人的幌子。
“外面出事了,我得去看看,告辞!”
见周总理等人要走,斯烈仍以有要事需要商讨为由,试图拖住对方。
“他们手里有枪,早晚有一天会出事,上面命令我来维持秩序。恩来同志,你也要考虑下自己的安危才是,现在出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见斯烈如此嚣张,周总理再也无法克制心中的怒火,他气到拍桌,上面的杯子等器皿,也随之散落一地。
“你们公然叛变三民主义,反对人民,实在是罪不可赦!”
或许是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发怒,斯烈有些不太适应,只好小声说,自己其实也只是奉命行事,实属无奈。
到了次日凌晨,时任第二十六军党代表的赵舒,突然赶到这里,他的到来让局势道德一定缓和。
原来,此人一直和上海中共党组织有联络,在得知周总理等人被扣押的消息,他就立即前往第二师师部,不仅批评了斯烈,还顺利让周总理脱险。
得知国军已占领地下组织的消息后,周总理悲痛万分,只好改变指挥战斗的想法,趁着天还没亮,独自乘坐小船,来到浦东的贫民区躲避。
因为心事重重,周总理根本无法入睡。等天亮后,他恍惚听到脚步声,转身一看,自己已经被十几名敌军包围,随后就被带到审讯室。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负责审讯工作的正是鲍靖中,他曾是周总理在黄埔军校的学生。
见到昔日师长,鲍靖中倍感意外,他虽然时任国军团长一职,但并不赞成蒋介石等人的做法,所以,他决定秘密救出周总理。
将下属支走后,鲍靖中让师长换上国军军服,想让对方假扮士兵,从而安全离开此地。
另一边,多名国军官员,开始就如何处置周总理,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甚至还因为意见不合,逐渐争吵了起来。
其中,一位年轻的政治部主任酆悌[fēng tì ]却一言不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前往团部,先行一步去“处置”周总理。
酆悌
巧合地是,在回团部的路上,酆悌刚好撞上了乔装打扮的周总理和鲍靖中。
鲍靖中惊恐万分,一旦被对方扣下,不仅自己会被处决,连周总理也会没有活路。
可让周总理和鲍靖中都十分意外的是,酆悌只看了一眼二人,便直接掉头回去了,就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
原来,酆悌他也是周总理的学生,与蒋介石也不是一路人。在其他人讨论如何处理周总理时,他已经在脑子里谋划好如何拯救昔日老师了。
他原打算先让周总理服软,写一份“脱共声明”,然后再将他送出大牢,之后再另作打算。
可当他在半路遇到了鲍靖中和乔装打扮的周总理时,那一瞬间他也明白了鲍靖中的意图,于是便假装没看见。
鲍靖中见酆悌也在暗中支持周总理后,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后来几经周折,他终于将周总理,安全送到火车站附近,并在安排好各项事宜后,才先行离开。
到了5月中旬,周总理终于和爱妻团聚,得知孩子不幸夭折的噩耗,他自然伤心不已。
但革命事业当前,夫妻二人在相互鼓励中,又很快振作了起来,决定一同面对接下来的艰难险境。
建国后帮助黄埔学生
虽然周总理一生中,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也遇到过不少贵人。
但1927年的这次脱险经历,却让总理最为印象深刻,两位曾救过他性命的学生,更是让总理终生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托人打听过他们的下落。
他意外得知,鲍靖中在参加抗日战争后,因为身负重伤,不得不回到南京养病。
所以在1950年,来到此地执行公务的时候,周总理就委托身边人,寻找鲍靖中的下落。
但直到6年后,两人才取得联系,周总理还为其写了一封慰问信,表达了感激之情。
1957年,总理再度来到南京,这次他终于见到了鲍靖中,并让当地政府,多多关照他的生活起居。
尽管都曾是周总理的学生,但酆悌后来的发展和遭遇,却和鲍靖中截然不同。
虽然一开始他深受蒋介石重用,但后来却不慎成为老蒋用来缓和民愤的牺牲品,于1938年被处以死刑,年仅35岁。
周总理得知这位学生的遭遇后,自然感到十分惋惜。
其实,除了感恩这两位学生之外,对于其他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军战俘,周总理也是关爱有加,竭尽全力让他们重新生活。
为了不让这些战俘破罐子破摔放弃改造,周总理嘱咐工作人员:
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切忌打骂教育;
其次,要全力满足这些人的合理需求;
最后,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若发现郁郁寡欢之象,就要及时开导,若是身体出现问题,更要第一时间医治,不得有半点马虎。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这些战俘们纷纷接受了现实,决定重新面对生活。
1959年12月,原国军将领杜聿明、王耀武等人,都接连获得了特赦证,这让周总理十分欣慰。
12月14日,他接见了几位获得特赦资格的,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学生。见面后,双方立即谈起了,在学校的点点滴滴,交谈气氛十分融洽。
让这些学生们倍感意外的是,多年过去了,周总理竟还记得他们的座位,就连谁在第几队,他都清楚地记得。
见学生们对过去的罪行深表惭愧,周总理安慰他们要向前看,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我们党一直都是说话算话的,你们在经过长时间的改造后,如今已经不再是罪人,我们依据人民利益,来对你们进行特赦和释放,所以以后不要让政府,让人民失望啊!”
听了周总理的话,众人纷纷点头,他们向昔日师长保证,今后一定会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
对于以后的人生规划,这些昔日国军将领,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表示,会去种田过安稳日子,因为身子骨还算硬朗,可以做体力活。
也有人表示,会去做木匠,因为年轻的时候,就有点技术,要不是当时正值战争年代,自己没准早就成为了有名的手艺人。
事实证明,他们后来的发展,确实没有让周总理失望,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纵观周总理的一生,似乎什么美好的词,用在他的身上都不为过。他是外媒报道中最完美的总理,是尼克松总统口中,难得的杰出外交家,也是基辛格心中,最有魅力的领导人。
结语
在周总理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遇到贵人化险为夷,也曾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敌军都对其肃然起敬,敬畏有加。
而这些所谓的特殊待遇,绝非偶然的,它是由善良、高尚、圣洁等优秀品格换来的。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顿时陷入无限哀痛中。在遗体被送往八宝山进行火化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民众,自发站在长安街上,想要送总理最后一程。
“十里长街送总理,浩浩青史留美名”,虽然周总理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烙印在每一位后人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