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今晚将在上海大剧院拉开首演大幕。这是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原创歌剧。该剧乐队指挥兼音乐统筹张诚杰专门撰文从文化、音乐等角度分析了《梦华录》的独特之处。
歌剧《梦华录》海报
一、歌剧《梦华录》作为上海歌剧院2025年演出季的重点剧目,与剧院以往的原创歌剧相比,在创作理念、艺术形式、文化表达等方面展现出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
题材与IP融合:跨媒介改编的创新尝试
此前上海歌剧院的原创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永和九年》等,多聚焦历史事件或传统文化符号(如《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国歌诞生90周年,《永和九年》以《兰亭集序》为灵感)。而《梦华录》首次将热门影视IP与古典戏曲结合,既取材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又融合了电视剧《梦华录》的现代叙事,形成“新古典国风”的独特定位。
这种改编模式突破了传统歌剧的题材边界,通过与腾讯视频合作,将影视IP的流量效应转化为歌剧观众基础,尝试吸引年轻群体和非传统歌剧观众。
歌剧《梦华录》服装造型
女性主题的深度挖掘与“她力量”表达
上海歌剧院过去的原创作品(如《江姐》)虽也塑造女性形象,但更侧重革命叙事。《梦华录》则聚焦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三位宋代女性的创业与成长,通过“平等互助”和“自我觉醒”展现“她力量”,更具现代性别意识。主创团队强调通过歌剧的抒情性强化女性角色的情感层次,例如唱段《人生必须要搏一场》以柔美而坚韧的旋律传递人物内心。
艺术风格的“新古典国风”定位
音乐融合:作曲家吕亮将电视剧原声元素与歌剧形式结合,在交响乐中融入琵琶、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追求“典雅与传唱性并重”,不同于《义勇军进行曲》的纯民族风格或《长征组歌》的宏大史诗性。
视觉设计:舞美参考宋代民俗画,灯光与多媒体技术营造流动的“宋朝画卷”,造型上兼顾历史考据与视觉美感(如宋代服饰的现代舞台化处理)。这种对宋代美学的系统性呈现,与剧院其他作品(如《布兰诗歌》的西方经典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歌剧《梦华录》舞美设计
叙事结构的歌剧化改编
编剧曹路生采用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改编策略,将电视剧的复杂情节提炼为“女性创业”主线和“爱情线”副线,以适应歌剧的紧凑叙事。例如弱化支线人物,强化情感冲突的戏剧张力。这种改编思路与上海歌剧院此前直接取材历史或文学经典的方式(如《江姐》的线性叙事)不同。
文化传播与跨界合作的拓展
《梦华录》是上海歌剧院首次与互联网平台(腾讯视频)深度合作的作品,旨在通过IP联动扩大歌剧受众。相较之下,《永和九年》等剧目更多依赖传统剧院和文旅合作。
此外,该剧尝试打破“歌剧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例如在朱家角古镇举办发布会,结合宋式点茶体验,将传统文化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增强观众代入感。
总结:《梦华录》的创新在于:以现代IP激活古典题材,以女性视角重构历史叙事,以跨界融合重塑歌剧形式。它既延续了上海歌剧院深耕传统文化的传统,又通过技术、媒介与审美表达的突破,为中国原创歌剧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探班花絮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廖阳(02:55)
二、从指挥家的视角来看,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是一部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具艺术深度与大众审美的创新之作。以下从音乐结构、技术挑战、情感表达、文化融合及观众共鸣五个维度进行解析。
音乐结构:中西合璧的声景编织
作曲家吕亮以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古筝、竹笛)为底色,结合西方交响乐团的宏大叙事,构建出独特的“新古典国风”风格。指挥需精准把握两种音乐体系的平衡:例如,在赵盼儿的情感独白中,竹笛的婉转旋律需与弦乐的和声交织,既要保留宋代雅乐的细腻,又要通过交响乐的动态起伏增强戏剧张力。此外,吕亮对元曲唱词的歌剧化改编,要求指挥在节奏与歌词韵律间找到契合点,确保音乐与文本的深度融合。
剧照 主办方提供
技术挑战:跨媒介的协作与创新
歌剧的视觉与听觉高度统一,指挥需与舞美、灯光团队紧密配合。例如,舞美设计丁丁参考宋代民俗画构建的舞台场景(如运河、茶馆)需与音乐的节奏同步;萧丽河的灯光设计通过光影流动强化团扇的象征意义,指挥需在音乐高潮处协调灯光变化,营造“景随乐动”的沉浸感。此外,剧中团扇不仅是道具,更作为情感符号融入音乐动机,指挥需通过乐句的强弱处理凸显其叙事功能。
情感表达:聚焦女性力量的音乐叙事
歌剧以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三位女性的成长为主线,音乐需传递她们从逆境中崛起的坚韧与互助精神。例如,赵盼儿的咏叹调《人生必须要搏一场》以女高音的柔美与力量并存,展现角色的内心蜕变;指挥需通过速度与力度的对比,刻画她从彷徨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同时,三位女性的合唱段落需突出声部的层次感,既展现个体性格,又凝聚群体力量。
文化融合:宋式美学的音乐化重构
吕亮的音乐植根于宋代雅乐传统,但又突破历史局限。例如,剧中“东京城创业”场景的配乐融入市井叫卖声与民间小调,通过交响化的编曲重现宋代市井的烟火气;指挥需在恢弘的乐队织体中保留这些细节,避免传统元素被西方音乐体系淹没。此外,作曲家对关汉卿元杂剧《救风尘》的现代改编,要求音乐既保留古典文学的韵律,又符合歌剧的戏剧性需求。
观众共鸣:打破歌剧的“曲高和寡”
指挥需兼顾艺术性与可听性,例如在旋律创作上强化“记忆点”,使主题曲易于传唱;同时通过动态对比(如从静谧的独白到激昂的合奏)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上海歌剧院的目标是“让未接触过歌剧的观众也能被感染”,因此指挥需在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间找到平衡,避免过于晦涩的技术展示,转而以直观的情感冲击力打动观众。
指挥张诚杰
总结:对指挥来讲,《梦华录》的挑战在于驾驭多元文化元素与复杂技术协作,但其魅力亦源于此。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与戏剧的交融,更是一次以国风美学激活传统歌剧的实践,其成功或将为中国原创歌剧开辟新的创作范式。
来源:张诚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