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完不成学业,大学生也得“留级”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给予全校共737名学生学业预警,给予134名学生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给予81名学生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此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学生考上大学,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及国家法律,基本都能顺利毕业。这也导致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滋生了“混文凭”的心态,把大学当成休息区,不珍惜学习机会,缺乏学习热情和自律意识,旷课逃课,甚至无心向学、沉迷玩乐,逐渐荒废了学业,这完全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大学四年正是积蓄人生黄金能量的四年,一旦荒废,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对学校来说,白白浪费了投入的教育资源,是对教育质量的一种严重伤害。
学业预警,重在预防。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学习问题(如旷课过多、挂科频繁)的学生,校方往往会通过警示、沟通和帮扶措施,督促他们加强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机制,也是整治学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尽管每所大学对于学业预警的规定各有不同,但核心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三方协作,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督导,改掉学生的懒惰毛病,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大学不是用来混的。维护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必须念好学业“紧箍咒”,改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预警、降级、重修、退学……近日来,多所高校发布学业预警名单,已有215名大学生被降级,为“混文凭”者敲响了警钟,体现了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决心。学业预警不是单向的过度施压,而是常态监测、深度沟通,早发现、早预警、早整改,避免学生的学业危机,回归教育的本质。这对学生是一种关怀、一种保护、一种护航,是对学生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更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行为。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如果不建立“严进严出”的管理机制,高等教育就会成为一种低质量、低效率的制度安排,不仅会削减学历的含金量,也不利于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注重学生差异化精准管理,把学业预警机制建起来、强起来,使其更加动态化、常态化,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过程,才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按时按量完成学业任务,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掌握真知识、学到真本领,国家才能有更多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林伟)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