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继续扩招2万人——今年3月高教界的热点话题。
本科扩招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线”,我国的本科生招生数从2013年的381万到2023年的478万,十年增长近百万,而优质本科扩容更是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的重要表现。
优质本科扩招是大势所趋,不过扩招之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师资如何跟上”。
老师还够用吗?
大学老师要多少才够用?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语文、财经、政法院校的生师比需≤18:1,医学院校≤16:1,体育、艺术院校≤11:1。不过,从最新的汇总情况来看,至少有47所“双一流”高校的生师比均高于18:1这项数据,其中还有17所已经超过20:1。
以4所“巨无霸”高校——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为例,这4所大学全日制在校生数均超过7万人,为将生师比维持在18左右,其专任教师数也均在4000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和医药类院校的生师比普遍较低,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生师比均低于10。而在计算医药类院校生师比时,由于校外教师数和临床教师数占大头(详见上表尾注部分的生师比计算公式),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师资多达4180人,其生师比低至9.61,这项数据也直接展现了学校在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充足的师资储备。
2019年,全国高考人数继2009年后首次突破千万。此后,每年高考人数屡创历史新高。以出生人口计算,未来10年,高考适龄人口还会持续增长,预计2034年达到峰值,这也意味着本科扩招仍将是未来高教发展的主线之一。
随着本科扩招,大学老师要再招多少才“够用”?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时,时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曾做过分析:如果按照生师比18:1,加之考虑到现有老师自然减员的情况,每多招100万名学生,得补上约6.5万名老师,才能基本应付扩招任务。
请定义“好老师”
相比“够不够”,高校或许更关注老师“好不好”。要扩容优质本科、培养一流学生,第二个关键问题便是:教师本身够不够“优质”?他们的教学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一流人才培养需求?
绝大多数情况下,学历成为高校教师的“第一道关”。如今,任职高校教师要求硕士、博士学历已不再罕见。教育部近两年亦屡次提到,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2003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其中提到当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偏低,离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863”总体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该计划中,“8”就是指硕士、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需达80%。
中国政法大学在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到,该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共927人,由2013年底的65.07%增加至最新的89.6%,实现大幅提升。在当前汇总的数据中,至少102所“双一流”高校的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占比达九成以上,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为首的17所高校,其博士学历教师占比已超九成。
高级职称是对教师综合实力的检验。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已开展多年,破“五唯”持续推进,如今,教师评上高级职称,既有可能是因为科研成果突出,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主持重要项目,也有可能因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比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就针对“教学为主型”高级职称业绩要求,取消了发表科研论文的要求。
根据汇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7所“双一流”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南科大的师资结构尤为亮眼,据介绍,截至2024年8月,南科大已签约引进院士61人,国际会士73人,教育部特聘教授50人等高层次人才,教研序列教师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50%。
高级职称也是对高校教师生活和从事教学、科研的保障。随着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优化教师高级职务岗位资源配置,以岗位配置带动学科发展。
不过,高学历、高职称≠好老师,教书育人能力是评判一名高校教师业务是否精湛的根本标准。第三道关,得看教学。
身为教授却不“教"不“授"这一问题,曾长期存在于大学高墙之内。由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一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直接影响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中显示,2018年高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仅为77.11%。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如今,这一问题已大大得到改善,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2所“双一流”甚至已实现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100%,至少78所高校达到90%以上。
不过,在“教不教”的问题之外,“教得好不好”可能更重要。如何去评价“教得好不好”?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在权重占比最大(1/3以上)的人才培养模块中,引入模范先进教师、思政课程名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等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指标。
目前,已有10866门(首批5116门+第二批57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点击查看本科教学TOP200高校)获教育部认定,800多所高校入选。据统计,“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清华大学两批共入选2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认定总数在100及以上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除了“够不够”“好不好”,师资匹配还得看看“对不对”,即,是不是学生需要的。如今,高校师资队伍年轻化,产业、行业化等趋势越来越显著。
近两年来,随着“95后博导”“95后教授”等青年教师站上讲台,作为学生“同龄人”的青年教师正在重构固有的师生关系,他们打破代际差异,用年轻的闯劲、独到的教学理念,为大学校园,尤其是大学生们带来一阵清风。
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能冲在学科前沿无疑是高校师资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据汇总,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安徽大学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比超过70%,成为师资绝对主力。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教理论”,又能“带实践”的教师。如今,高校建设师资队伍越来越注重产业、行业化,一大批高校开始建设“双师型”队伍,这其中,应用型高校是建设“主力军”。
作为一所以海洋、水产为显著特色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专注于打造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团队,建立了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国家队、2个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近半。
北京交通大学则组建由高水平教师和实践一线企业专家构成的“双师型”教材编写团队,将高速铁路最新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引入教材,打造13本与行业发展同步的智能高速铁路系列特色教材。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
不少高校招聘时都更倾向于选择“学界+业界”的双料人才,规定“具有企业行业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他们不仅能将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将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产业经验传授给学生,也能凭借在行业积累的人脉资源和行业关系,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
如今,交叉学科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但师资力量不足却成为制约交叉学科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仍是以单一学科背景为主,难以“单枪匹马”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更多高校入场新兴交叉学科,它们在引进和培养教师时,也更加注重教师的学术背景多样性和跨学科科研经验。
例如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国内学院普遍存在师资背景相似、学科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为了更好完成培养交叉型人才的工作,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整合学校在大生命、大物质、大信息、大社科等学科板块优势,建立了一支专门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每位学生由不同专业老师组成的交叉学科导师小组共同指导。
当然,师资入场之后,还要面对成果评价等制度缺失等问题,只有保障体系完善,教师才能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更放心地施展手脚。
“种子要放在肥沃的土壤里。”师资队伍建设,事关人才培养核心命题。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只有师资够了、好了、对了,才能让“好苗子”拔尖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