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国之际,那位在解放战场上英勇无畏,屡建奇功,荣膺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
其仕途之路却如同波澜壮阔的江河,充满了曲折与无尽的挑战。
陈赓将军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一语中的地点明了其中的关键。
他指出,粟裕之所以在政治的舞台上显得步履维艰,是因为他身上兼具了“功高盖主”与“刚直不阿”的双重特质。
这两者如同双刃剑,既成就了他的辉煌,也成为他前行道路上的障碍。
早年革命生涯
粟裕的童年是在湘西边远山区度过的,11岁时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在读书期间,他受新思想的影响开始参加一些学生活动,当时因年纪还小,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救国救民的高度。
参加学生运动除了顺应时代,主要的就是反对封建陋习。
后来粟裕加入国民革命军,在战火中见识到了中国的千疮百孔。
经过战火洗礼不仅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革命意识。
也是这种意识使得国共合作破裂后,让粟裕坚定了选择了我党。
比如南昌起义时,粟裕就曾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总理、贺龙和刘伯承等领导人的安全。
粟裕在南昌起义中的角色,以及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的表现。
比如跟随部队上井冈山,参加长征,都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副指挥等职务,在华中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如果说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名声还不显,到解放战争时期。
他担任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官,参与指挥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
如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当时粟裕的名字和军事才能在军中被广泛传颂,其声望实现了“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飞跃。
遗憾的是粟裕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职务相对较低,所以功勋相比十大元帅,还是略有不足。
1955年授衔的将军名额有限,再加上他主动辞让,最终获封大将之首。
建国后的仕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在选择领兵前往朝鲜的将军时。
首先想到的便是粟裕,大家都认为他在解放战争中展现的“以弱胜强”能力(如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适合应对美军,当时毛主席也说粟裕“能堪当大任”。
然而天不遂人愿,粟裕长期受战争伤病困扰,红军时期头部残留未取出弹片。
解放战争期间因高强度指挥(如淮海战役连续多日担架指挥)导致身体严重透支。
他在1950年时还因过度劳累休养两个月,同年12月还因病情恶化需要赴苏联治疗。
另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攻台计划被迫搁置。
但我们也要防止台湾当局趁机反扑,所以粟裕留在国内也算是对台的一种军事威慑。
最后在各方面原因下,中央最终放弃粟裕另选他人,这次事件虽没有对粟裕之后的仕途产生影响。
但也算是一个转折,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在国际影响力大增,正式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而粟裕这位在战场上的“战神”,开始参与政事后,便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他的政治敏感度实在是太低了。
比如在1958年时,中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两国关系从蜜月期转向了紧张和对抗。
但粟裕身在局中,却没有预见这种内在的政治汹涌,作为开国大将,反而在一些会议上提出继续积极学习苏联军事经验。
不久后,他就被错误地批判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
据说,当时粟裕曾带队出访苏联,向苏方总参谋长提出借阅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划分文件。
这一行为被曲解为“告洋状”和“里通外国”,进一步加剧了对他的批判。
之后,在军委的一场针对“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整风运动中。
粟裕首当其冲,他的“罪名”被无限夸大,不久后,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
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彻底离开了军队核心领导层。
1958年后,粟裕虽曾协助周总理分管铁路、交通、邮电等工作,但已明显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关键作用。
直到1976年后,他才重新投身于拨乱反正和军事理论研究,但仕途始终未能恢复建国前夕的辉煌。
陈赓对粟裕的评价
陈赓与粟裕首次见面是在1947年的解放战场上,尽管两人此前并未有太多交集。
但初次见面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粟裕曾感慨道:“遇见你,是我此生之大幸。
粟裕是开国大将中少有的交友广阔,但从来没有被朋友坑过的人。
这一特点与他独有的开朗、真诚、直率,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明确的政治立场密切相关。
最重要的一点是粟裕在选择朋友时,能够辨别出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当然,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意外,就比如陈赓也曾被蒋介石赏识和重用。
还曾多次在危急关头挽救了蒋介石的性命,但他明确的政治立场,使得他和蒋介石的恩怨对他的仕途并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但粟裕就不一样,太过于耿直,比如陈赓就直言不讳的对粟裕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种是功劳过大的人,一种是直言敢谏的人,老兄你两样都占全了。”
这句话既体现了陈赓对粟裕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也指出了粟裕性格上的两个特点。
有一说一,粟裕虽在军中服役,但他军中和上下级以及战友的相处和现在的职场也有些相似之处,就是上层领导都十分避讳“军高盖主”和“越级汇报”。
“军高盖主”咱们就不对赘述了,粟裕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战争年代创造了多个军事奇迹,被誉为“常胜将军”。
毛主席曾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越级汇报”这种事,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因战略分歧和指挥问题,也多次涉及,而且事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比如1946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面对中央要求西进的指示,坚持先打内线,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
这一事情取得了毛主席的认可,但也体现了粟裕在战略上的独立判断。
而后到了淮海战役前,粟裕曾向中央发出密电,详细阐述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后的战略问题。
这一行为虽未明确越级,但因其略过军区领导,直接向中央高层提建议的做法还是引发了部分将领的不满。
当然,那会是战时,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且事后的结果也都证明粟裕的做法是正确的。
还曾得到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认可,所以虽然私下有一些争议,但也很快会被上层领导压下去。
但到了和平年代,领导层便更倾向于培养和重用那些能够服从集体领导、不突出个人能力的将领。
结语
粟裕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性格既导致了他在政治仕途上的坎坷,也成就了他军事生涯的辉煌。
这种意难平共同塑造了一个立体、真实的历史人物,而非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传奇形象,当然,这一点并不影响我们后人对其的敬仰和评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