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开封的刘先生确诊克罗恩病6年,历经手术、微创、化疗与靶向治疗,结肠狭窄始终难以痊愈,腹痛、呕吐、黑便等症状更是反反复复……近日,他前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求医。该科室主任刘占举及其团队“另辟蹊径”,为其成功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肠道狭窄切开塑形术,通过人体自然孔道置入手术器械实施肠道“盾构”手术,“一线天”重变“通途”。
克罗恩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炎症反应的长期作用下,患者肠道容易反复损伤、修复,出现严重增生。因为腹痛和黑便症状,刘先生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发现降结肠处存在大片溃疡和肠腔狭窄,增强CT检查甚至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刘先生先后接受了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和化疗,但遗憾的是,腹痛和呕吐的症状反复出现,未能彻底缓解。
接下来数年中,刘先生经历了生物制剂的使用、多次肠镜检查以及三次乌司奴单抗(靶向)治疗,但均未能摆脱腹痛和腹胀的折磨。
去年8月,他又接受了DSA引导下的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小肠球囊扩张术及结肠球囊扩张术,并切除了部分小肠。然而,术后腹痛症状依旧持续。
最终,上海十院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案让他看到了希望。由刘占举领衔的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决定为其尝试一种全新的内镜治疗方法——探针式超声内镜下肠腔切开扩张塑形术。
通过这一技术,医生精准地避开狭窄处可能存在的活动期溃疡,有效降低了术中术后的出血风险。在切开狭窄部位的基础上,医生还注重肠腔的塑形和修复,切除过多增生组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通过精细操作,尽可能减少术后复发再狭窄的可能……术后,刘先生狭窄的肠腔口侧扩张部位恢复正常,腹痛等梗阻症状解除。
刘占举指出,克罗恩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消化道全层,极易引发肠道狭窄。以往对于并发狭窄以及梗阻的患者,多采用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切除病变肠段,虽短期内效果明显,但由于病理基础依然存在,之后易再次发生狭窄乃至梗阻,从而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甚至引发“肠道致残”。
在通过化学疗法、生物制剂以及靶向药物控制病理进展的基础上,上海十院消化内科还积极探索内镜下微创疗法为患者解除肠道狭窄和梗阻。
此次采用的超声内镜手术就是一次开创性举措——既通过内镜镜头关注肉眼可见的肠道内表面(黏膜),又借助超声的穿透力精确观察、精准评估黏膜下的病变情况,从而为优化切开路径、精细肠腔塑形提供依据,以最小损伤让患者获得最大治疗效果。
记者:罗欣悦
编辑:陈攻
资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