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虽然是由国资委、政府部门等管理的单位,但它毕竟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性质毕竟是企业,因此它的核心职能还是生产经营。
但是,近些年,央国企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机关化倾向。
所谓的机关化,指的是央企和国企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类似国家机关的某些特征或倾向。
具体来说,这种机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设置与职能偏离生产经营需要
央国企在总部机关的设置上,可能会背离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效仿政府管理和社会的职能,设立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多余的机构、职位和职数。
这种设置不仅增加了管理和财务成本,还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繁琐、效率低下。
二、人员配置与行政级别观念强化
在人员配置上,央国企可能会存在人员过多、层级复杂的问题,类似于国家机关的层级结构。
同时,行政级别观念在央国企内部也可能得到强化,员工可能更关注职位晋升和级别提升,而非实际的工作绩效和业绩。
三、管理风格与程序繁琐
央国企在管理风格上可能会倾向于更加保守和稳健,但这也可能导致程序繁琐、决策缓慢。
例如,文件流转、会议安排等方面可能过于注重形式和流程,而没有私人企业和个体企业追求效率和效益的简化迅捷。
四、与市场脱节
机关化还可能导致央国企与市场脱节,过于注重内部管理和程序,而忽视了外部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具体来说,央国企机关化存在诸多弊端,有些甚至还是致命的。
比如,央国企机关化会过度讲究程序,让决策过程变得繁琐,导致反应迟钝,错失市场机遇。此外,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被浪费在形式主义上,造成资源浪费。员工因工作得不到认可而士气低落,甚至离职,进一步影响运营效率。
同时,机关化会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难以应对市场变化,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机关化还会束缚员工的创新思维,阻碍企业的创新发展。最终,机关化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长期发展。
因此,央国企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从根源上让国企走上正确运营的轨道,提振其市场竞争力,进而更大限度发挥国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改革没有那么复杂,只需清醒认识现有的弊端,针对性的纠正就完全可以走上正轨。以下几个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优化内部层级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和职位,提高决策效率。
——提升生产运营效果和效率,简化文件流转、会议安排等程序,减少资源浪费。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员工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央国企可以逐步减少机关化现象的发生,遏制甚至消除形式主义,让企业更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路上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