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一位国际学校老友喝茶的时候,聊起国内今年美本RD录取情况。
“今年海嘉连斩两枚大藤offer,一枚普林斯顿,一枚康奈尔,而且听说这两名同学从小到大都在海嘉读书,是学校一手培养出来的,真让人眼红!”
我问,把孩子送到你们学校的家长,是不是都很鸡血?
朋友笑了笑,你是打探“情报”来了?实话告诉你,恰恰相反。
“我们培养名校生的逻辑,和其他学校不太一样。”
朋友问,你觉得我们应该教出完美的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鲜活的生命?
我说,当然是后者,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
朋友一笑,实则不然,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的这位朋友叫张聪,是一名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目前在海嘉教育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攒了一肚子名校升学案例。
我说,愿闻其详。
*以下内容来自海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聪老师分享,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叙述。
躲在单杠下的孩子
斩获UCSD生物系offer
去年4月份,海嘉几乎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在转发一份“不负春光、遇见美好”的公益音乐会海报。
这场音乐会的组织者、发起人、主演都是小柔,另一位主演叫小乐,患有脑瘫。
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热烈的一场音乐会。我看到小乐同学蹒跚着凭借自己的力量走上舞台,同时也看到小柔——这个二年级就来到海嘉的女孩子,尽情绽放着自己的才华。
图 | 张聪老师提供
还记得小柔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不敢跟同学交朋友,下课的时候,也只能一个人在单杠旁默默玩耍。
但是海嘉的老师敏锐地察觉到她的音乐特长,推荐她参加了学校乐队。小柔从一个满脸青涩的小女孩成长到音乐会的发起人,而且组织了不止一场公益音乐会。
有人问,小柔的人生中仅有音乐吗?并不是,她还参加了国际生物工程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了奖章。
今年,小柔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专业录取了。她计划在生物医学领域读到博士,她的人生梦想是通过学习生物去帮助更多生理上存在问题的孩子,让这些孩子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小柔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没有优秀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她有软弱的一面,也有学习上的短板。
小柔是一个成功的孩子吗?在她这个年龄用成功来评价未免过早。
但无论如何,她一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向。
她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在这漫长的路途中,她可能会经历失恋、学术上的挫败、事业上的低谷,直面不太理想的经济形势。
她会成为一个失败者吗?我相信她一定不会,因为她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孩子,去经历那些属于你的一切”,海嘉希望培养的未必是成功者,但一定希望培养幸福的人。
知识可以用“廉价”方式获得
更重要的是“爱的滋养”
我说,懂了,人生的幸福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
朋友说,就是这个意思。
我又问,但是我听说顺义妈妈在育儿路上出了名的鸡血,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她们?
朋友说,很简单,先改变选校逻辑。我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为孩子选校时候,底层认知中,潜在的逻辑依然是安全需求——去好学校、选好专业、学好本领让他这辈子衣食无忧。
如果基于这样的需求,那让孩子去学一门技术可能更安全。当你把安全需求作为人生的第一需求时,无论去哪所学校,都无异于技校。
圣经上有句话说:“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如果孩子对人生无所叩问,那他在成长过程中能得到什么?对于今天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爱、尊重、审美,甚至是自我实现。
我们的学校是否能满足孩子这样的需求?对一所学校来说,也许首要任务不再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这些东西我们在网上可以用非常便捷、廉价的方式获得。
学校应该通过爱的滋养,让孩子寻找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如果说在AI时代还有所谓比赛的话,那人与人之间真正比赛的就是“谁更早找到自己”。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张图片,小学生们在坐地铁的时候,抓紧一切时间补作业。
图 | 张聪老师提供
我想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可能会频繁发生。但是,这会不会透支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对创造的梦想呢?
我曾经见过一个初中生,初一在体制内读书时跟他爸爸说:“我不想去学校了,学习对我没有意义,生活对我也没有意义。”这个孩子在家玩游戏玩了一年半,初三时终于决定走出家门,看看是否有学校能接纳他。最后,海嘉接纳了这个孩子,在海嘉,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断压榨孩子,孩子有一天放弃人生理想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反思教育的正当性:
我们凭什么教育孩子?
我听得意犹未尽,继续问,你上学的时候受过所谓的压榨吗?
朋友笑了笑说,我上学的时候,是一个刻苦学习的所谓的优等生。当时我喜欢写书法,“撇”总是写不好。书法老师给了我一张四尺整张的白纸,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无边无际的一张纸。
我在纸上写了几百个“撇”,所以到今天,我写“撇”依然非常精准漂亮。
但是,今天的孩子可能无法再接受这种形式的学习了。某种意义上,我们需要反思教育的正当性:我们凭什么教育孩子?
因为很多时候我的孩子会这样问我:“你是爸爸就可以教育我吗?你是老师就可以教育我吗?”
在海嘉有一位街舞老师,同学们课后会教这位老师弹吉他,孩子为了教会这位老师,每天都自己备课。在这样的驱动力下,他们开始自主提升音乐技能。
其实,驱动孩子的是他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
《庄子·达生》里有一段话——
颜渊问孔子:“我曾经在深渊渡河,摆渡的船夫驾船技巧实在精湛。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经过数次练习就能驾船。至于善于潜水的人,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驾驶。’我进而问他怎样学习驾船,他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了水能淹人。至于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驾驶,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翻船犹如车子倒退一样。”
这个故事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与水之间的关系。
很多孩子在成长中可以学到技术,但并没有真正解决与世界的关系、与知识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
孩子需要在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们得让孩子自己看,慢慢看。
很多家长选择国际教育的一个原因,是不希望让孩子仅仅接受通过特定渠道提供的信息看世界。
我想了想说,你的意思是不要把孩子的认知统一到某个标准答案上。
没错。朋友接着说,我再跟你说说海嘉的孩子是怎样学习的?
举个例子,比如在学《西游记》的时候,我们会问孩子: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你认为他应该被压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会和孩子一起读《西游记》,让孩子进行批注,我们负责把孩子在书上的批注收集起来,做成批注集。
孩子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以后,通过自主思考,最后写成一篇“孙悟空判决书”或“孙悟空辩护词”。
这样的学习过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能力吗?其实是带给孩子一个思维的起点。
聊到最后,朋友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
这是一个由海嘉的高中毕业生发起的活动—— 师生接力100公里马拉松长跑。
图 | 张聪老师提供
很多老师参赛后非常感慨,一位老师表示,他在跑马拉松冲线的过程中,理解了所谓“差生”的感受。
“孩子需要的不是方法、不是批评、甚至不是鼓励,而是陪伴。”
“如果此时有一个人能陪在我身边,跟我一起跑,我想也许我会更有力量。”
什么是爱滋养?正如往大海中抛一个木片,有人觉得木片会消失,但对于大海而言,木片不会消失,只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浮出海面。
教育也许就是不断往孩子心灵的海洋抛出爱的木片。我想,在海嘉成长起来的孩子,未来将充满温暖的底色,也是他们一手拿名校offer,一手获取人生幸福的奥义所在。
学校:北京海嘉学校
创建:2006年
地址:北京市后沙峪裕民大街1号
年级:幼小初高
类型:民办学校
课程:IB、IGCSE、国家课程
参加校园开放日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
专注国际教育18年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