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返回首页
正文内容

陈赓把战壕挖到2米深,刘伯承怒斥他不懂战术,陈赓:这就是战术

1940年12月,华北太行山一带寒风刺骨,日军一支几百人的精锐小分队正疯狂扫荡。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神出鬼没的突袭让八路军游击队伤亡惨重。

这支日军特种部队的目标直指山西晋城——太岳军区的指挥所驻地。消息传来,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立刻下令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迎敌。

战士们挥汗如雨地挖掘战壕时,陈赓的顶头上司、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突然打来电话。

电话刚接通,刘伯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好你个陈赓!鬼子都快到眼皮底下了,你当这是过家家?战壕挖那么深,战士们怎么打仗?怎么撤退?你这是拿人命开玩笑!”

陈赓握着话筒怔住了。战前挨骂本是常事,但这次刘伯承的怒火却让他摸不着头脑——两米深的战壕,明明是他精心设计的战术啊!

图片

几天前,陈赓在作战室研究地图时,侦查员传来紧急情报:一支日军正朝根据地逼近。这支日军人数不过几百,但武器精良,显然是特种部队。

陈赓深知,装备落后的八路军若正面硬拼,胜算渺茫。他盯着地图上的地形,突然灵光一闪:“传令!所有战壕必须挖到两米深,再让后勤赶制一批竹凳!”

命令一出,战士们炸开了锅。常规战壕深度不过一米五,既能隐蔽又能射击,两米深的战壕跳进去连脑袋都露不出来,怎么打仗?但军令如山,众人只得咬牙执行。

刘伯承来视察时,正撞见这一幕。他站在战壕边,气得脸色铁青:“陈赓!战壕挖成深沟,战士们怎么打鬼子?”

陈赓却笑嘻嘻道:“师长,我这是给鬼子挖坟墓呢!”刘伯承更恼了,正要训斥,侦察兵飞奔来报:“日军离阵地只剩五公里了!”

陈赓来不及解释,连推带劝将刘伯承送离前线。刘伯承临走前撂下狠话:“要是伤亡惨重,你负全责!”

图片

战斗打响后,日军如潮水般涌向八路军阵地。战士们站在竹凳上射击,待敌人逼近,又迅速扛着竹凳撤离。日军见状,以为八路军溃败,纷纷跳入战壕追击。

谁知这一跳,竟成了他们的末日——两米深的战壕对平均身高仅1.55米的日军而言犹如天堑,他们拼命扒着土壁,却怎么也爬不上来。

“扔手榴弹!”陈赓一声令下,成捆的手榴弹雨点般砸进战壕。爆炸声中,日军哀嚎四起,尸体横七竖八堆成小山。侥幸未跳入战壕的日军转身逃窜,又被早已埋伏的八路军截杀。

此战,陈赓以5人牺牲、20余人轻伤的微小代价,全歼日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

刘伯承看到战报后,直奔阵地。眼前的场景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战壕里满是日军尸体,而八路军战士正踩着竹凳轻松进出。

陈赓得意道:“小鬼子跳下去就上不来,咱们有竹凳,进退自如!”刘伯承听完,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这鬼点子,真把战壕变成鬼子坟墓了!”

图片

这场“板凳战术”的胜利,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案例。陈赓的创意远不止于此——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将这一战术升级为“坑道战法”。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依托数百公里长的坑道工事,硬生生扛住了美军190万发炮弹的轰炸。联合国军惊叹:“这是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陈赓那两米深的战壕。1951年,美军曾效仿志愿军挖掘坑道,结果在梅岘里东山战役中,反被志愿军利用坑道反击,伤亡惨重。美军战史无奈承认:“中国人的坑道战术,我们学不会。”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的脚步仍未停歇。他率部赴云南剿匪、指挥抗美援朝、筹建哈军工军事学院。为给学院争取师资,他甚至“堵”住周恩来总理的卫生间,硬是让总理签下抽调专家的名单。

然而,常年征战透支了他的健康。1961年3月16日,58岁的陈赓因心肌梗塞猝然离世。逝世前,他仍在病床上修改哈军工的教学方案。

毛主席曾用两个字评价他:“好战。”这不是贬义,而是对这位“鬼才”大将一生迎难而上、敢打敢拼的至高赞誉。

图片

陈赓的这段传奇故事,始于一场挨骂,终于一座丰碑。他证明了战场上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敢于打破常规的智慧。正如那两米深的战壕——看似荒谬的决策,往往藏着改写历史的玄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