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两天区里组织体育模拟测试,这样的活动一般也是家长聚会的重要时刻。
家长聚会自然也是互相交流的重要时机:):)
第一天中午我们快迟到了,我去的时候家长们都不知散到哪里去了,我一个人在学校对面的马路上站了两小时,不为别的,就为好好晒晒太阳。
后来碰到一个认识的家长,聊了几句,互相抱怨了不听话的孩子,然后就各自匆匆忙忙散开了。
周日上午分两拨测三项,我家的组别靠后,所以我等在学校门口的时间就长一点。
鉴于马上一模考试,孩子又常常批评我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容易受到外部信息干扰,让我少和别的家长聊天,我就不往人堆扎了。
但还是会有认识的家长一起聊几句,然后就看到突然学校门口聚了一群人,围着一个孩子不知在聊什么。
那个家长说过去听听,原来那是个已经直升开始学高中内容的孩子,家长们都很仰慕地听着,问很多问题。
我听了一会儿就走开了,竞赛直升啥的和自己关系不大,就不伤脑细胞了。
虽然刻意避开了过多接触,但是还是能看到家长们整体风貌的变化,尤其是好几个从初一开始就比较熟悉的家长。
整体而言,我觉得家长们先于孩子初中毕业了。
一般来说,初一时家长们都意气风发,群情激昂,尤其是刚上岸的暑假和分班考前夕。
因为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充满希望,又因为不知道谁是潜龙在渊,自觉你我皆是黑马,所以聊起天儿来那叫一个带劲儿。
家长们自己建的群就这个阶段最热闹,一天能聊几百上千条。
当然,很快就会迎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次分班考,家长们第一次感受到孩子真正的实力,有的人热情会被浇灭一点。
但初一学的简单,而且孩子还没完全进入青春期,家长们依然充满斗志,因为学校不给排名,所以有的家长特别喜欢一见面就拐弯抹角地对成绩问排名。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场景,一般会刻意避开。
家长们初一的状态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紧张和焦虑造就的,因为没有经历初中全阶段,所以把初一看的太重,甚至会拿初一的成绩去比照后面的大考,其实参照意义不大。
到了初二,家长们基本都会经历青春期孩子突变,成绩严重下滑或者起伏不定的状况,一时间不知所措。
开始会因为着急可能会和孩子发生冲突,后面才会慢慢调整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亲子关系相处之道上来。
这时候家长们之间也还会交流,但主要焦点会转移到孩子状态上,发现孩子的问题是普遍问题时会减少一些焦虑。
也关心成绩和排名,毕竟八下就有贯通和直升选拔,但互相都讳莫如深,反倒是在一些陌生人组建的群里或者论坛上能看到一些真实信息或者吐槽。
如今少子化环境和教育资源挤压以及由于人数激增带来的就业问题等等,导致家长们之间很难坦诚。
我看到过很多关于信息交换和互相推荐老师资源引发的矛盾,不问成绩不问去了哪个学校变成了一种基本的礼貌,否则就能引发对方内心一万字口诛笔伐的血案。
我也遇到过真心给人推荐资源但是不被信任的情况,所以自己也会注意,减少唐突,毕竟很多东西都是主观评判,个人色彩浓厚。
但是初三的这次见面,匆匆一瞥间,我发现家长们真的都变了,准确地说是确实成长了,已经先于孩子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而毕业了。
大家聊天,不再处心积虑地问成绩问排名,我的心态则是不再忌讳问排名,如果有人问,我也会大致说一下,也就是说,心态更放松了。
另外,你会听到,哪怕是最功利的家长,也会感慨良多地说,顺其自然吧,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路。
也就是说,生活让我们都明白了,孩子学习最终需要他自己的觉醒和领悟,家长的上蹿下跳并没有什么用处。
相比监督催促,嘘寒问暖可能更有价值。
回顾初中近三年的经历,我记得初一的时候我是特别焦虑的。因为我觉得孩子小升初比较侥幸,我害怕他在一堆聪明孩子中间受挫。
这种焦虑不是去关心别人的成绩和排名,而是一直在催促孩子努力,这种焦虑也来自不了解一个初中家长到底该怎样去关注和影响孩子。
也因为这个,我认为我每年的小初衔接家长汇活动非常重要,提前把初中的情况和注意事项传达给我的会员家长们。
虽然大家没有经历的时候体会不深,但是至少能做到当你到了初中遇到某个问题的时候,会猛然想起:
哎呀,这个问题上次我听某个家长说到过。
因为知道,所以不慌。
初二的时候,孩子青春期反应比较强烈,而我还没从原来的和他的相处模式中转变过来,这时候我的主要状态是震惊、愤怒和不甘。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家长们面对孩子青春期状态时的第一反应。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拉扯甚至冲突,然后慢慢调整,家长退后,孩子向前,亲子模式会调整到一个适合的状态。
记住,千万不要有“我制服了孩子”的心态,我能从一些家长的言谈中感受到这个东西。但是不要。
战胜青春期的孩子会关闭他探索自我边界的大门,会带来此后影响他一生的问题。
一定要让他战胜你。
然后你心甘情愿地去嘘寒问暖,提供情绪价值,但不要过度干涉学习生活交友等具体的事情,默默关注,看到问题引导一下就好。
初一初二这段时间,说来惭愧,我曾经多次向学校老师们求助,老师们也都给了很耐心的帮助,但因为我自己没有实践和总结,很多建议理解不了。
我记得初一的时候英语老师就告诉我说,孩子遇到问题,家长不要着急帮忙解决,你着急了孩子就不着急了。初二的时候,班主任也这样说过。
但是基本上这时候,家长们都会想,那怎么办?难道就看着他成绩下滑吗?看着他不好好学习吗?
现在到了初三这个阶段,我明白了,这是个必经的过程,一定要熬过去。
熬过去就会柳暗花明,熬过去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没有这个过程,孩子就不会懂得为自己担责。既然是必经的过程,那初一如果能经历肯定比初三才经历要好。初三经历了,调整了,肯定比上了高中或者大学才经历要好。
越早经历,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小。
就在大约三周前,我儿子好像突然知道必须要努力了,再不努力他就不能和他喜欢的同学并肩前行了。
虽然这种努力还没到尽全力的程度,但这种进步已经足够让人欣喜的了。
这让我想起六下那两三个月,我当时已经决定放弃小升初择校的时候,他突然开始一本正经地每天做题,然后在两次重要考试的时候竟然考过了,我甚至都不敢相信。
有的小孩儿,可能就是需要撞了南墙才回头,就是需要到了不得不的时候才去做。
关键时刻重大事项上吃了亏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大人尚且需要经历才能体会,孩子当然更需要经历。
问题可能就出在我们经常不愿意相信孩子上面。
我们不愿意或者不敢相信孩子一定会按照成长发育的规律长大,最终变成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人。
或者有时候,我们因为滋生了一些不该有的过分期待,所以总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阈值,然后在达不到阈值的时候去烦恼。
有时候我在一些初三家长群里看到别的家长这样那样的做法,或者看到别人能够刷那么多题的时候,不免有点着急,想问问孩子情况,他总会说:
你又看了别的家长说什么了吧?不要看了,你又不了解我们学校的情况。
甚至在他成绩跳跃到吓人的时候,也会说,我自己都没担心呢,你又开始焦虑了,是我学习,又不是你学。
虽然孩子爱怼人,但不得不承认,一个原意为自己担责的孩子是让人欣慰的。
他为自己担责,我就不用天天去想什么托举什么兜底了。
有些东西咱兜不住,还是要他们自己去努力。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经历了初中三年的“折磨”之后,都会和我们一样,顺利毕业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的。
孩子成长了,我们也成长了,才能更有力量去面对有着更高压力的高中生活。
以上。
2025据说是转运年,祝大家都有好运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