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2006年那个夏天,至今仍是无数中国球迷心中的意难平。继2002年世界杯之后,中国男足本有机会再次登上世界杯的舞台,可惜因为对规则的理解有误,让我们错过了这场足球世界的狂欢。
2004年2月,200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32强赛鸣锣开战,中国男足与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科威特同分一组。前5轮小组赛,中国男足和科威特都是4胜1负,唯一的输球正是客场0-1不敌科威特,积分和胜负关系都相同,净胜球就成了最后一轮小组赛争夺的关键。当李玮峰打入中国男足对阵中国香港的第7个进球时,他和他的队友们都兴奋地认为已经打进8强赛,在对手都已缴械的情况下居然放弃了进攻,甚至比赛中国男足还罚丢了1粒点球!
结果呢?中国男足总进球数为14个,比科威特少了1个,依然排名小组第二,无缘接下来的8强赛。事实上,在中国男足赛前的发布会上,赛事监督已再次重申了本届世预赛小组赛的出线规则:在两队小组赛积分相同时,要依次比较相互间的胜负关系、相互间的净胜球数、小组赛总净胜球数以及小组赛总进球数。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场上的球员,甚至是CCTV的解说员和一些主席台上的足协高官,都忽略了“小组赛总进球数”的劣势。
一次小小的疏忽,竟成了中国男足无缘世界杯的关键。实际上,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的问题都不仅体现在竞技层面上,那时候整个中国足球的管理体系都暴露出巨大的短板。足球场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也是我们时常忽视的地方。比赛最后时刻,场边焦急跺脚的阿里汉,也许是那时候全中国球迷的共同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