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返回首页
正文内容

红军连长牺牲在泸定桥,战友60年后才寻到他亲人:要追认他为烈士

“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呀!”每当讲到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时,杨成武将军的情绪总是十分激动,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在整个长征历程中,尤其是长征初期,可以说每一次战役都是凶险万分,很多战士最后都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无名英雄,他们没有留下姓名就牺牲在了战场。

图片

一直到建国以后,国家和人民为了追念这些烈士,曾多次专门展开过调查,但由于当时战场情况复杂惨烈,时间又过去了很久,这项工作进行的始终不是很顺利。

而与此同时,一位红军连长也随同他的名字一起,被淹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一直到1990年,“云宗连”——这个并不被人熟知的名字,才因为一位老人的探访,慢慢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被人们所熟知。

01书香世家,器宇不凡人

1990年,刘向三因为机缘巧合来到河南鹿邑考察水利工作。建国后,刘向三曾担任过国家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职务。作为云宗连当年的战友,即便已经到了81岁高龄,刘向三夜从未忘记他的老战友。

刘向三和云宗连相识于冯玉祥的部队,一直到云宗连牺牲前,始终以兄弟相称,来往密切。云宗连牺牲之后,他从未停止寻找云宗连的家人,但始终没有进展,直到这次才终于有所收获。

随着云宗连的家庭住址和信息被确定,云宗连烈士被那段被尘封了62年的英雄往事也终于为世人所知。

云宗连,1903年出生于河南周口鹿邑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但是,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参军人不太一样,云宗连可以说是出身书香世家,家境也比较殷实。

图片

云宗连的爷爷是清朝的秀才,父亲更是文武兼备,在这种成长环境下,云宗连从小就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不仅如此,他还在父亲那里习得武术,从小练得一身好功夫。

可以说,云宗连不仅脑袋聪明,从小还非常古道热肠,正义感爆棚,小小年纪就成了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孩子王”。

在当时,哪怕是在村里,人和人在一起也不是平等的,恃强凌弱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看到身边有人遭遇不公,云宗连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弱者打抱不平。

有一次,云宗连得知同伴受到一个财主儿子的无端欺辱,二话不说就带着人去了地主家里,让对方道歉给个说法,让人意外的是,一开始还盛气凌人的财主儿子,在那之后果真收敛了很多。

说起来,云宗连真正接触革命是在1921年。那时的云宗连还不到20岁,正是青春热血,意气风发的时候,可彼时的中华大地却因内忧外患饱受欺凌,可以说是风雨飘摇。

对于这一切,云宗连全部看在眼里,也更加激发了他内心深处深沉的爱国救民愿望。

就这样,云宗连在这种心情的感召下,于1921年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很快便以出色的能力很快一路上升到连长的职务,在部队里可以说是混的风生水起。

图片

以云宗连当时的成就,传回村里也是能让人高看一眼的存在。但是,云宗连这一走就是好几年,家里见他一面都十分困难,更别提让他尽快成家立业,传宗接代了。

无奈之下,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尽快成家,只好谎称自己得了重病,传消息让云宗连尽快回家,和一个叫王月英的姑娘结婚,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桩心愿。

父命难违,云宗连只好请假回家。可结婚第三天,云宗连就收到了部队让他马上归队的命令。

云宗连临行那天,王月英一路将丈夫送到了村头。

面对新婚不久的妻子,云宗连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到她的手里,这样一来,自己不在的时候,这张照片也能给对方留个念想。可当时的两人都不曾想到,此次一别,竟是永诀。

一想到马上就要分别,王月英哭的十分厉害,她没有说很多话,只是眼神坚定,泣不成声地对丈夫说了一句话:“我等你回来。”

02沙场淬炼,飞夺泸定桥

离家没多久,冯玉祥与蒋介石发生了中原大战,这次战斗最终以冯玉祥失败告终。战败后,云宗连率先举起了反蒋倒蒋的旗帜,并在后来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

图片

不久,云宗连所在的部队被收编,并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云宗连本人因为过去的出色表现也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此后,云宗连接连参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的行动,因为表现卓越被授予“三等红星”勋章,这对他来说是不小的荣誉。

除了在战斗中出类拔萃的表现之外,云宗连还是部队中少有的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这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十分难能可贵,是个“香饽饽”。

果然,没多久,时任中央“彭杨” 步兵学校校长的陈赓就发现了这个人才,并决定调云宗连到瑞金步兵学校担任教官兼任连长的职务。

就这样,一直到长征以前,云宗连始终在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当连长。可虽然名为连长,待遇参考的却是团级干部待遇。

图片

1935年5月底,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云宗连不幸壮烈牺牲,牺牲时只有32岁。

当时,蒋介石军队为了阻止红军渡过大渡河,下令将泸定桥上的桥板拆的只剩下几根冷冰冰的铁索,悬挂在大渡河奔涌的激流之上,并进行大规模的火力封锁。

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刘伯承司令员当机立断,马上组织起22名突击队员展开铺桥行动。

就这样,战士们在敌人的战火阻力下顽强前进,陈赓的干部团在这次作战中被调了上去,掩护那些一边在铁索上铺门板,一面匍匐着身子射击前进的战士,冲在最前沿的干部团连长云宗连就牺牲在了这次行动中。

在那次战斗中,红军队伍中有很多人牺牲。很多母亲因此失去了儿子,很多妻子因此失去了丈夫,很多孩子因此失去了父亲。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信息的闭塞,他们却对万里之遥亲人的生死全都一无所知,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云宗连的家人也是如此。

原来,云宗连当年离家后,王月英生下了一个女儿。当时的王月英不过也还是个青涩少女,丈夫走后,他满怀憧憬地期待着有朝一日丈夫凯旋而归,夫妻双双把家还。

可她怎么哪里想得到,丈夫当年那一走,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了以后。靠着分家时得到的几亩薄地,王月英一个人磕磕绊绊把女儿抚养长大。

03青山忠骨,烈士得安眠

丈夫走后,陪伴在王月英身边的,就只有云宗连离开时留给自己的那张照片。

白日里,王月英忙着干活,可到了夜夜深人静的时候,情绪总是不自觉奔涌而来,然后自己一个人偷偷流泪,因为思念丈夫的缘故,她常常在没有丈夫音讯的年岁里,任凭眼泪一遍又一遍哭湿了枕头……

就这样,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王月英也在对丈夫的思念中熬过了一年又一年。一眨眼,就是60年,王月英也老了。

期间,也有人给王月英说媒,劝她趁年轻重新找个人改嫁,这样她和女儿的生活也能好过点,可不管别人怎么劝说,王月英只有一句话:“他还会回来接我的。”

一直到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刘向三来到了河南鹿邑,他此次是以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淮河流域考察团成员的身份而来。

此行中,81岁的刘向三仍然没有忘记他的老战友。听说云宗连牺牲的消息时,很少流泪的刘向三掉下了眼泪,下定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帮战友照顾他的家人。

图片

建国后,刘向三便一直打听云宗连家里的情况,直到这次才寻到一丝蛛丝马迹。

工作之余,刘向三亲自来到鹿邑,终于调查到了云宗连确切的家庭住址,以及他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情况,他激动坏了。

了解过情况后,刘向三马上指示鹿邑县政府,请他们立即为云宗连同志写一份申请“革命烈士”的报告,并对其家人进行照顾。

随后,刘向三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火青和袁血卒,这两位都云宗连过去的首长,都挂心着云宗连的事情。对于那些牺牲在革命年代的战友,他们始终记在心里,牵挂着他们的家人。

很快,刘向三的努力得到了回应。

1992年11月19日,民政部向云宗连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以纪念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图片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院长的的黄火青,在得知云宗连的情况后,也亲笔写信给当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务必要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处理烈士家属的相关事宜。

青山埋忠骨,烈士当安眠。

正如刘向三个人编著的《往事得回忆》一书中写的那样:“提到云宗连同志,很多人都知道他,在行军路上,他高高的个子,健壮的身影,总是替身体弱或年龄小的同志背枪支、拿东西。他常说,革命大家庭相互帮助是应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