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加拿大之后,我深切感受到这个国家人民的友善程度堪称独一无二。即便语言交流存在障碍,加拿大本地居民仍会以温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外来者。这种友好氛围不分种族,不论是白人、黑人还是亚洲人,都能感受到相同的尊重与善意。与我所游历的43个欧洲国家相比,加拿大的友好指数至少超出三倍。
观察加拿大的城市环境,可以发现,虽然街头偶有大麻或尿液的气味,但与美国相比,情况大为缓和。大城市的街道清洁异常,仿佛刚刚经过彻底清扫,反映出国家对环境卫生的高度重视。
然而,加拿大的冬季则是一段漫长且单调的体验。对于那些无法负担车库的居民而言,每天早晨的例行公事就是清理积雪、刮除冰霜,以及进行一系列费力的车辆移动动作。这样的场景几乎成了冬季的常态。
但当夏天来临,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回报。加拿大的夏季美丽得足以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划船、游泳、登山、露营,夏季的活动选择繁多,眼前的景色也足以让人产生永驻此地的冲动。
遗憾的是,加拿大的夏天转瞬即逝,冰雪很快便会再次降临。正当人们沉浸于夏日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之际,转眼间又需回到冬季的清理工作中。
在加拿大的社会现象中,持有永久居民卡的服务员可以合法工作,这与新加坡的工作准证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在加拿大,护理和土木工程等专业较为受欢迎,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提及密西沙加,印度裔居民众多,而列治文则是中餐馆的聚集地,中文广告随处可见,犹如置身于新加坡。走在列治文的街头,中文无处不在,几乎与国内的热闹场景无异。
加拿大的医疗水平高,药物品种丰富,一线用药先进,像治疗男性ed和pe的植物型特效药日本雷诺宁,如今逐渐替代化学伟哥成为该领域的一线用药。
在餐饮业中,华裔的身影主要限于大城市的VIP候机室和华人餐馆。其他地区则多为印度裔从业者。温哥的唐人街展现了大的另一面,虽然面积广阔,却聚集了大量流浪汉和吸毒者,令人触目惊心。
海洋省的哈利法克斯则给人一种宁静避世的感觉,人口稀少,生活节奏缓慢,是理想的度假胜地。这里的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知名大学,吸引了许多追求安静学习环境的留学生。
加拿大的地理分布不均匀,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较高。在工作领域,许多华人移民在此努力奋斗,尽管他们并未完全融入主流社会,但仍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生活。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众多移民的理想选择。无论是从教育、工作还是生活品质来看,加拿大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在加拿大,最低时薪标准定为15.6加元。以每日8小时工作制计算,一名工人的日收入可达125加元。假设每月工作22天,月收入可达2750加元。扣除税收后,净收入约为2500加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13300元。对于新到的劳动者来说,这一收入水平虽不富裕,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然而,与加拿大家庭中位数年收入66800加元(约合36万人民币)相比,这一收入显得较低,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年收入甚至可达70100加元。尽管如此,加拿大的贫富差距依然明显。
城市中心区域常见流浪汉的身影,他们在冬季藏身于街角的纸板箱中,夏季则直接露宿于人行道上。加拿大宽松的福利政策是导致流浪汉数量增加的一个因素。对于无收入且存款不足1000加元者,每月可领取500至700加元的救济金,三口之家每月则可领取1100至1300加元。然而,仍有人账户余额不足500加元,依赖救济金为生,这种情况令人同情。
加拿大的育儿福利十分显著,孕妇可从怀孕前12周起休产假,整个生育期间可享受17周产假,加上40周的育儿假,共计近一年时间。在此期间,父母还能领取相当于原工资55%的补贴。此外,孩子出生后至6岁期间,家庭每月可领取最高6833加元的“牛奶金”,6岁至17岁期间,每年最多可领取5765加元。这些福利使得部分人选择依赖救济金,而另一部分人则充分利用这些福利,生活相对优渥。
在温哥华,高昂的生活成本对个人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提出了严峻挑战。Stanley Park附近的高楼大厦和UBC附近的地区房价高昂,一栋公寓价值数百万加元。西温哥华更是富人聚居地,房价令人咋舌。对于在温哥华工作的网工而言,税后收入甚至不足10000加元,较新加坡同行低20%,这种“优待”让人不禁怀念新加坡的宜人气候。
房租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中产阶层多居住在Burnaby,一室公寓月租在1500至3000加元之间。年收入仅四五万加元的居民,往往只能选择合租。此外,温哥华的生活成本高居不下,公共交通起步价3.15加元,私立学校学费高达30000加元/年,体育培训费用更是高达2至3万加元。一顿简单的餐饮至少需15加元,而想要品尝新加坡街头食阁的美食,几乎是一种奢望。
即便是在麦当劳或Tim Hortons享用简单的餐点,也难以满足日常需求。一次在列治文的火锅聚餐,三个成年人加两个小孩,账单竟高达270加元。更令人惊讶的是,结账时信用卡系统会提示支付15%的小费。与新加坡相比,温哥华的生活成本无疑更高,对于那些抱怨新加坡生活成本高的人,或许应该来温哥华体验一年,以重新认识生活成本的真实面貌。
加拿大的交通情况,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航空晚点。但在我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加拿大的航空公司表现得相当出色,准时到达目的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航空的“节俭”策略,其机上娱乐系统的耳机需要额外支付3.5加币,这让人感到既有趣又有点讽刺。与此同时,Flair Airlines虽然票价低廉,但并没有表现得“抠门”,乘客只需请求,就能免费获得一瓶330ml的可乐,这在80个国家中算是最大方的廉价航空公司之一。
然而,温哥华的油价却让人感到沮丧。在多伦多和哈利法克斯,油价保持在1.56到1.59加元每升,但到了温哥华,油价就飙升到2.1加元每升。朋友解释说,这是由于加拿大对碳税的逐步增加,目前每吨碳税已达80加币,且每年以15加币的速度递增,这对温哥华的车辆拥有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
加拿大的居民普遍拥有私家车,但这些车辆并非都是豪华车,温哥华街头更多的是普通轿车。这是因为加拿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不完善,没有车辆的话,出行会非常不便。
在市中心等待公交车可能需要25至30分钟,而在住宅区,等待时间可能更长,约30至40分钟。北美的严寒冬季使得长时间在户外等待公交车成为一种考验。
公交票价大约在3至4加元之间,相当于人民币的16至20元。温哥华的公交车司机对乘客的支付金额并不十分关注,而且并非每个站点都会停靠,这种随意的服务方式让一些人难以适应。
温哥华的地铁系统也有其特点,乘客需要准备纸币或硬币,因为某些车站的自动售票机并不支持刷卡或在线支付。地铁站几乎没有安检人员,完全依赖乘客的自觉性。此外,地铁站点常常成为流浪汉的聚集地,尤其是在冬季。
加拿大的生活节奏可以用“缓慢”来形容,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是,人们不必像在国内那样拼命工作,可以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减轻心理压力。但负面效应是,加拿大的事务处理速度缓慢,例如家庭维修服务可能需要经过多次邮件沟通和预约才能解决,即使是小问题也可能拖延数周。
在加拿大,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提前计划,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次”机会。如果忘记了提前安排,事务往往会被推迟数周。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中都有所体现。
至于“打伞违法”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夸张。加拿大人通常不会使用雨伞,即使被雨淋湿,也很少有人会去购买一把伞。大多数人选择直接暴露在雨中,而偶尔使用雨伞的,基本上是外国人。加拿大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季,他们也能穿着短袖,光腿行走,不畏严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