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人才的维度,正在日益多元化且更接地气。
没有CNS论文,但带领团队用土豆和玉米,设计制造出世界首条可降解轮胎和世界首批可降解鞋。在第四届青山科技奖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朝凭借在生物基合成橡胶领域的成果,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广东高校科学家。
作为一项没有论文门槛,更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奖项,青山科技奖鼓舞了众多深耕成果产业转化的科研工作者。王朝直言,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是很好发文章,十六年磨一剑,他和团队的成果不在顶刊论文里,而在工厂的万吨级生产线上。
王朝用土豆、玉米等为原材料制备成的可降解鞋
当论文、头衔等不再成为评价科研人才的唯一准则,更多创新人才,正在破土而出。
陷入争“帽子”的漩涡
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论文、数篇数、评职称可能是大多数科研人的主线任务。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等相关部门设置的人才项目、学术称号已形成梯次和体系。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例,国家级的包括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青年拔尖人才等。地方层面设立了“泰山学者”“芙蓉学者”等人才计划,一些科研单位还有各自的人才项目。
原本这些项目和称号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正向激励,但现阶段,逐渐演变成了永久性标签,成为划分人才等级的固定标准。
一些人才计划和项目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过多与项目初衷不相关的利益附加,例如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引才用才过于看重“帽子”,忽视实际能力和需求。与此同时,更催生了青年人才“踩点争帽子”的年龄焦虑。
“帽子”成了学术职场“通行证”,为了出成果,追热点、做短平快的课题成为首选,过重的申报压力和负担捆住青年人才,原创性强、周期性长的研究只能先“靠边站”。
破立并举,为“帽子热”降温
整顿各类人才称号、计划和项目,引导其回归到学术性、荣誉性这条正确的轨道上,势在必行。
每年两会期间,“帽子”问题都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多位代表曾提案,呼吁改革人才称号及相关制度。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提交了《严控各类人才计划,制止人才“头衔”泛滥》的建议。2024年,民盟中央提交《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提案,建议尽快停止行政主导的“戴帽子”运动。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治理“帽子”满天飞等乱象。
早在2017年,教育部在回复取消“长江学者”计划的建议时明确,要完善“长江学者”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情形和退出程序,严格人才称号的使用管理,淡化“帽子”的概念。
“帽子”治理更是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四川和安徽也出台相关政策,省级科研项目和基地申报评审要综合考虑负责人和团队实际能力以及项目要求,不把发表论文、荣誉性头衔、承担项目、获奖等情况作为限制性条件。
政策指引下,一些具体措施落地生根。
科技部开展了将人才“帽子”作为评审评价指标做法的清理工作,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中取消了填写人才称号的条目。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中提出,评价教师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评价科研水平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脚步正在加快。
把时间还给科研
作为支持我国科研人员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一直在尝试推动相关改革,淡化人才项目的“帽子”属性。
今年年初,自科基金委宣布,原有人才项目即杰青、优青等统一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C类)”。这意味着,国内学术界的重要“招牌”之一 ,杰青、优青就此成为历史,人才项目彻底剥离“帽子”标签,可谓是打响“摘帽”第一枪。
破除唯“帽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高校这样的人才聚集地,无论是对人才的成长进行科学引导,还是为更多人投入创新研究提供支撑,都需要平衡好人才评价多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为科技部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在2022年设立了“笃实专项”,不看帽子、一人一策,按需、精准、长期、稳定支持基础学科准聘期青年教师心无旁骛潜心基础研究。天文系副教授蔡峥在专项支持下,开始将宝贵时间用在“刀刃”上,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宇宙早期循环冷气体流,还与多学科专家全力投入到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的研发中,专注做“困难但有意义的事”。
“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是上海交通大学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去年底,27岁的张林峰获聘该校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刚毕业的他虽然没有任何人才“帽子””,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着丰富的现实应用价值。正因如此,上交大成为了学术科研“潜力股挖掘机”,只要能填补学科方向的“空白区”,学校都积极引进,十分看重。
同样不把“帽子”、项目等作为聘用人才前置条件的中山大学,为每一位有潜力的人才提供机会。在进入中大先进能源学院前,牛富军在企业工作,没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和学术“帽子”,但他的产业经验跟学校的学科发展需求非常匹配。成为中大助理教授后,他与郭烈锦院士等开展科研攻关,与企业联合研发新能源原动设备,展现出科研活力和能力。
把破“五唯”作为综合改革突破口的厦门大学,在人才评价中发挥“三通”的作用,即内外、文理、上下并轨运行。一些人才计划理科有、文科无,厦大参照理科的外部人才体系,在校内对应生成相应的文科人才体系,设立冠名讲席教授岗位,突出业绩和贡献导向,不将“人才称号”与职务聘任、薪酬待遇等简单挂钩。同时,不必拘泥于人才计划的年龄限制,只要能做出成绩,通过校内人才体系,无“帽子”人才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科学突破从来不是“帽子”催生的产物,一名优秀的人才也绝非只用单一指标就能衡量,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评价改革,让每个人才都能找到与学校双向奔赴的坐标,让每一份努力都能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