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第一性原理系列文章的第21篇文章,关注我,阅读更多与逻辑思维有关的文章。
该系列文章专注于从逻辑学和第一性原理出发,分析网络中某些借用第一性原理的名义宣扬的片面观点(这些观点在短视频中大行其道),非实际指导。文章中的不妥之外,欢迎阅读文章的朋友批评指正。
决策的定义是什么?(网络查询)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狭义的决策是一种行为:在几种行动方案中做出选择。
广义的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综上,决策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的过程或行为。
依据决策的定义和第一性原理的要求,对图片中的观点(以下简称“该观点”)进行深入理解。
该观点认为决策的核心要素是目标,不是选项;其核心论据是“选什么不重要,为什么选才重要”;对于实际应用指导时,应当在纠结时问自己,“这个选择离我的终极目标更近吗?”
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该观点基本上符合第一性原理在决策应用时的要求(为什么选某个目标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要素)。
决策时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是“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在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选择时,必须始终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被表面的多个选项所迷惑(严格来说,从人性或心理动机的角度,最终目标依然可以分解)。
个人观点,该观点的表达过于简单。
关于决策,本文重点讨论目标导向在实际应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如果目标不够明确或无法衡量,决策者可能难以判断哪个选择更接近目标。
比如,如果把目标确定为“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明确什么是“高质量生活”,如果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那么在选择行动策略(确定选项或行动路径)时,很可能缺乏明确的方向。
选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实中,想要达到一个目标,往往有多个可选择的行动策略或方向(选项),这些选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如果仅仅关注目标,有可能忽视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比如,大学毕业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如果只关注“职业发展”的话,有可能忽略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等其他因素,结果有可能导致入职后产生不适(职业发展也包括多种因素)。
需要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过度强调最终目标,有可能忽视短期利益或即时需求,即使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难免因为忽略眼前的实际需求而牺牲太多。因此,即使明确了最终目标,通常也必须对最终目标进行分解,确定不同的短期目标,并选择合理的行动策略。
比如,为了某种长期财务目标而过度节省,可能影响当前的生活质量,反而有可能最终影响长期目标的实现。
最可怕的是,如果某个社会被一种虚幻的、无法实现的终极目标所绑架,比如“GC主义”,如果统治者以此来要求所有的人牺牲当前的生活,实质上会造成什么结果,大伙自己分析吧。
目标的合理性受制于决策者的认知偏差
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决策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特别是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如果只关注并支持所谓的长远目标,而忽视目标的分解与采取的行动策略等其他重要因素,社会很有可能走向深渊。
比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以上资料摘自360百科“大跃时”条目)。
再比如,投资决策中,如果只关注支持自己投资观点的信息,忽视市场风险等其他因素,结果有可能很可怕。
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目标还是行动策略,都需要有制约和调整机制。
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路径,过于僵化的目标导向,特别是缺乏行动过程中的纠错与调整机制,最终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当一个社会面临经济衰退时,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存在着很大变数,需要灵活调整目标或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比如学习新的技能或选择其他的职业发展方向等。
总结
把目标作为决策的第一性原理有助于保持方向性和一致性,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目标的明确性、选项的多样性、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平衡、决策者的认知偏差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
对于该观点的合理化建议:
确保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评估选择的有效性。
不仅关注目标,还要考虑选项的各个方面及其潜在影响。
在追求长期目标的同时,兼顾短期需求和利益。
通过多角度分析和寻求反馈,减少决策中的偏见。
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目标和策略,增强决策的适应性。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组织或社会进行决策时,必须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每个人都有提出批评的自由和权利,且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才能有利于决策及行动策略的纠错与调整。
第一性原理与决策模型的关系关系在本系列文章的第2篇中有简单说明,其中提醒了一点:决策模型中使用第一性原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