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间发生的小米SU7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造成驾驶员及两名乘客不幸遇难,瞬间引爆舆论漩涡。事故车辆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碰撞,随后起火,造成惨痛的后果。小米汽车及创始人雷军迅速做出回应,承诺全力配合调查,并向遇难者家属表达深切哀悼。然而,事故的起火原因、车辆所搭载的电池供应商,以及电动汽车安全这一宏大的议题,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网络流传事故照片
起火原因:猛烈撞击而非“自燃”
小米汽车在事故发生后发布的声明明确指出,基于目前已知信息,事故车辆起火并非网传的“自燃”,而是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所致。这一表述试图澄清公众对“自燃”的误解,但同时也暗示了碰撞的巨大冲击力对车辆结构和电池系统的破坏。
然而,事故现场的惨烈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起火,仍然引发了人们对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性的担忧。正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所言,目前全球电动汽车普遍采用液态电解液的锂电池,阴极和阳极之间必须依靠隔膜隔开,否则就会发生短路。高速碰撞导致电池隔膜破裂,内短路瞬间就会着火,这是目前所有锂电池都面临的固有风险。
网上流传小米汽车使用电池版本
电池供应商之谜:宁德时代撇清关系
事故发生后,关于小米SU7所使用电池供应商的疑问迅速浮出水面。4月2日,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易网站提问,询问事故车辆是否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宁德时代的回应出乎意料:不是我们的电池。这一声明无疑加剧了公众对小米SU7电池供应商的猜测,也引发了关于电池质量和安全责任的讨论。
宁德时代回应
小米汽车官网并未明确列出各版本SU7的电池供应商,仅说明标准版配备73.6kWh的磷酸铁锂电池,Pro版搭载94.3kWh磷酸铁锂电,Max版搭载101kWh的三元锂电池。这使得事故车辆所使用电池的类型和供应商更加扑朔迷离。
小米CTB电池技术:14层硬核物理防护
为了应对电池安全隐患,小米汽车在其SU7车型上采用了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据小米官网宣称,CTB技术能够实现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该技术拥有3层顶部支撑、3层侧碰防护、8层底部防护结构,总计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最高可抵抗1000°C的高温。
小米官方网站宣传
小米官方网站宣传
小米特别强调,在电池结构安全上,侧碰和刮底是最难应对的情况。CTB一体化电池技术通过14层硬核物理防护,旨在应对2倍载荷振动、3.6倍冲击、48倍泡水的最严苛叠加测试,并保持IP6K9K的密封等级。
然而,尽管CTB技术在理论上具备强大的防护能力,但高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的巨大冲击力,是否足以突破这些防护层,仍然是事故调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电动汽车安全:行业性挑战与未来趋势
小米SU7事故的发生,再次将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尽管电动汽车在环保和能源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安全性,尤其是电池安全性,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因素。
目前,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 热失控风险:锂电池在受到撞击、过充、过热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热失控,导致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引发火灾或爆炸。
- 电解液易燃性:传统的液态电解液易燃,增加了事故发生时的火灾风险。
- 电池结构防护不足:电池结构防护不足,难以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导致电池在碰撞时容易受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解决方案,包括:
- 固态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 无液态电解液电池技术:采用无液态电解液的电池,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
- 电池结构优化:通过优化电池结构,提高电池的抗冲击能力。
- 电池管理系统(BMS)升级:提升BMS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结论:
小米SU7事故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它提醒我们电动汽车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尽管小米汽车及其CTB电池技术在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但高速撞击的巨大冲击力仍然可能导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