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医药股一有动作,加上今天再继续上涨,立马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问,医药股这回是不是行情就起来了?这热切的期望,隔着手机都能感受到。
不过,医药股有没有行情,跟多数人的关系并不大,但这个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下面我仔细捋顺一下,大家就能看到眼前市场的炒作逻辑了。
一,关注医药不仅因为便宜
身边的朋友之所以对医药股如此感兴趣,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医药股调整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被大幅炒作。从历史上看,医药板块的市盈率在历史低位。
但触动这些朋友的还并不是单纯医药股便宜。因为如果说便宜的话,沪深300更便宜,储能板块市盈率也在地板上。但看看沪深300的表现,谁买谁吐血,明显就是错过一波行情。
身边朋友之所以问我,之所以讨论,就是因为正方的犹豫,涨起来是不是短期的?突然上涨是不是有诈?而这恰恰反映了当前市场中,普通人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风险厌恶。
二,风险厌恶反受其害
最近市场里的「风险厌恶」,主要体现在,面对涨的股票怕涨高了贵,日后均值回归下;而看到便宜的股票怕被人抛弃,变数大、时间成本高,总之,各种害怕风险,力求啥风险没有。但问题是,哪有不冒风险的投资?求稳求到最后,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一路浪费大量机会。
实际上,炒股哪有没风险的?力求避免所有风险的结果,就是风险在最后一刻总爆发,到最后,忍不住就变成了赌一把,这个宿命逃不掉。
所以,哪怕是自己看起不清的时候,也不是反复犹豫,而是去观察机构态度是在越变越积极,还是越变越消极。此刻这些股票,只要是被机构积极参与的,赢面肯定更大。但机构如果消极对待,仅仅是自己或者身边人说这个股票好,那一点用也没有。
当然,机构现在的态度也并不容易判定。这是因为机构和散户之间就是博弈关系。而在博弈过程中,机构很容易一看到散户的总体动作,但散户却看不清机构动作。结果就是散户明显处于信息劣势中。这个局面不摆脱,哪怕靠猜,偶尔猜中了机构的动作,但只要这样的人一多,机构必然主动换方向,最终还是散户做反。
好在随着金融模型的日益成熟以及计算机算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工具来分析市场。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精细筛选、系统整理和深度挖掘,再借助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就能发现许多隐藏在市场背后的特殊规律。其中,“交易行为” 数据,尤其是机构交易行为数据,因其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点,能够揭示出许多以往难以察觉的交易细节。
就像这两天天天有人担心缩量,但实际上,上涨需要的不是成交,而是共识。机构如果都积极参与,上涨真不要什么量。反倒是成交量巨大,本身就说明分歧巨大。
比如祥源文旅(600576)是前期震荡,3月份中上旬的时候走的很强的股票,这个股票如果看成交量,实际是不断缩量的,和想象中正常的放量上涨状态完全不同。但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能够看到3月以来机构确实一直在积极参与。
相反,像航发控制(000738),3月下旬至今一直在放量,但机构态度却变为消极,结果放量反而成了放量下跌。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三,「机构锁仓」异动
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下面的红点代表一种机构行为在移动。显然,增长最快的是「机构锁仓」行为,换而言之,虽然最近两天总体上是下跌股票多,但机构并没有疯狂出逃,「锁仓」的股票多了,自然反击的潜力就大。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